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0章 千古奇人李淳风(1/2)

在我国历史上,号称能掐会算的人如过江之鲫。

但绝大多数都是江湖术士,并没有什么真能耐。

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还是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人存在。

所谓能掐会算,就是发现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

再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得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论。

中国古代这些人以易学家、相学家、星象学家为名,实际上他们都是现代意义的数学家。

初唐就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唐风水国师李淳风。

很多人提起李淳风,总不忘他的代表作推背图,一本可以通晓未来的奇书。

事实上,现如今流行的推背图大都是后人杜撰的,并非是最早李淳风亲笔写下的那一版。

其实,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世上绝无可能存在能够精准预言后世的人。

但这并不代表李淳风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他所拥有的才华其实更加切合科学的规律。

虽然李淳风没有所谓预言未来的能耐,但却实实在在地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李淳风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那个传说中的算命大师。”

“中国历史上三大预言奇书的推背图,传闻就是李淳风和另一位大相士袁天罡联手所作。”

“而推背图,其实也只能算是李淳风一生成就的一小部分而已。”

“真实的李淳风,其实远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算命先生那么简单。”

“真实的李淳风,其实更像是个科学家。”

“准确来说,李淳风是个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公元602年,李淳风生于陕西岐山县。”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原本是隋朝基层的一个小官。”

“后来因为隋朝朝政太过混乱,官场黑暗。”

“李淳风他爹一气之下,干脆辞官不做,直接出家做了道士。”

“转行做了道士之后,李播的日子反倒是过得舒心了许多。”

“每天除了日常修行和劳动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钻研各种学问。”

“在李播这种人的眼里,钻研各种科学知识,过着衣冠简朴的生活。”

“可能要远比官场上的那些荣华富贵和尔虞我诈,更让他感到舒服。”

“受老爹李播的影响,李淳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开始博览群书,并且同样对各种自然知识感兴趣。”

“稍大一些之后,李淳风也受他爹的影响,拜入道教,成了一名道士。”

“此后的几年里,李淳风一直在南坨山静云观,追随道长学习。”

“在道观学习期间,李淳风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学习了各种典籍,积累了很丰富的学问。”

徐光启:虽说预言未来的推背图是杜撰的,但李淳风的科学成就是伟大的。

李淳风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能耐,很大程度上来讲,与家庭的氛围熏陶是离不开的。

首先,李淳风的父亲曾经是一名隋朝的小官吏。

但仕途却不通畅,因而逐渐对政治感到了厌倦。

于是,李父后半生的精力几乎都放到了研究天文、道学之上,这对年幼的李淳风产生了极大影响。

而受其家庭氛围,李淳风从小就接触到了大量有关天文历法的书籍,这为日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其次,李淳风是一名广为人知的小神童,年纪轻轻就才智出众,这是李淳风能够创造一番大成就的根本所在。

能够在天文、数学、历法以及易经方面都有所成,这绝非是一般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李淳风的兴趣所在无疑就是天文、历法。

毕竟,李淳风的父亲就拥有这方面的才华,这让小时候的李淳风也养成了这样的爱好。

而家庭的帮助又能让李淳风广泛接触此类的书籍,并最终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一番新的成就。

更令他感到敬佩的是,有些东西可以称得上是李淳风的独家所创。

家庭的氛围熏陶,便是李淳风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

后面很多人知道李淳风,大都是从奇书推背图中而来。

相传,此书全篇每一章节都对应了一段历史大事。

而从唐初开始,一直推演到了一千年后,甚至已经大大超过了目前的年代。

很多人惊讶于书中的箴言,感叹竟如此跟历史上的大事件相符合。

其实,他研究后发现,这都是后来人杜撰而来的。

一个后来人的视角,当然可以准确预言历史上的大事件。

所以,推背图并不能拿来当做李淳风天赋异禀的证据,顶多说明其确实曾经大胆预言过后世。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淳风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博学多才之人。

只不过其才华更多的是有着坚实的科学认知的,并不是所谓的虚无缥缈的胡诌。

“公元619年,17岁的李淳风,奉师命下山历练。”

“此时正是隋朝刚刚灭亡,唐朝刚刚开国的时候。”

“李淳风回到家乡之后,凭着自己过人的学识,很快声名远播。”

“而后,李淳风结识了当时的唐朝高官刘文静。”

“后来又在刘文静的介绍之下,到了李世民麾下,做了李世民帐下的记室参军。”

“所谓的记室参军,就是掌管文书的官员,也就是军队当中的参谋。”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淳风见证了李世民横扫天下的传奇故事,成了那个传奇时代的见证者。”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淳风并没有发挥出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李淳风所学的,都是那些道教经典和自然科学知识。”

“对于行军打仗的事情,并不太懂,所以自然也就帮不上忙。”

“直到几年之后,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李淳风才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公元627年,就在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里。”

“李淳风向李世民上书,对当时唐朝实行的历法,指出了18条意见。”

“李淳风的这次上书,很快就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视。”

“因为在古代那会儿,精通数学的人才,那是相当稀少的。”

“更别说能够制定和修改历法的人了,这种人简直就是国宝中的国宝。”

“此后,李世民将李淳风调到了太史局做官。”

“太史局这个部门虽然带了一个史字,但其实和历史工作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计算历法、星象、气候的部门。”

“在其他一些朝代,这个部门也叫做钦天监。”

李世民:李淳风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确实登峰造极,曾经成功预言日食令朕心悦诚服。

李淳风任职太史令,工作就是看看日月星辰,记录天气变化,还得修订历法。

李淳风有一部历法著作麟德历,直到如今一直沿用此法。

有了新历书后,李淳风很是自信的对天文变化进行了预测。

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初一将出现日食,这被视为不详的预兆。

这可是大事,他非常重视此事,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就是不见日食。

他顿时有些不悦,问李淳风若是日食不出现,将如何处置他自己。

李淳风对此称,没有日食的话,甘愿受死。

他去到庭院等待结果,还让李淳风先回家一趟,同老婆孩子告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