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9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1/2)

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们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枪林弹雨,恐怕也会有此下场。

各朝的统治者从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如果不和外界接触,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清朝的悲剧。

但令各朝的统治者好奇的一点,就是清朝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第二年进行了洋务运动。

按照主播所说的,洋务运动既有清政府大力推动,也有国外列强大力支持,理应会让大清帝国慢慢强大起来。

可从主播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大清帝国最后还是灭亡了。

因此他们很好奇,这个洋务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运动,获得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大力支持居然也失败了。

很多人对洋务运动大感兴趣,纷纷在弹幕上询问主播。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苏晨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给各朝古人重点提一下辛酉政变。

原因很简单,慈禧正是通过辛酉政变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日后统治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

要说大清晚期时代哪個人名气最大,就不得不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病危。”

“估计是自觉时日无多,咸丰令人传旨,连夜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商讨继承人和未来大政安排的问题。”

“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咸丰不用考虑太多。”

“因为他当时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懿贵妃慈禧生下的载淳,真正困扰咸丰的是未来的大政安排。”

“载淳只有6岁,按照清朝皇帝12岁亲政的最低标准,载淳即位后起码也有6年的实习期。”

“在这6年时间里,咸丰要考虑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里,而不是旁落他人。”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咸丰思考再三,最终做出几个安排。”

“一是册立载淳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二是任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政务大臣,辅佐载淳,这八人即顾命八大臣。”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因载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

“这两枚印章作为颁布诏书的符信,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祈。”

“另外咸丰还偷偷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咸丰明确说道,如果将来慈禧不老实,慈安有权将其诛之。”

“用一句话来概括咸丰的安排,就是授予顾命八大臣票拟权,授予两宫太后批红权和掌印权。”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安排完后事,咸丰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快一年时间了,咸丰皇帝还没敢回到北京,如此胆小窝囊的皇帝也是少见。

他清楚的记得在英法联军将要攻打北京时,咸丰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咸丰的窝囊,他之前就已经见识了。

可如今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咸丰的胆小如鼠,连皇宫都不敢回去。

愚蠢的咸丰皇帝最后临死前还出了一个昏招,把皇位交给年仅六岁的唯一儿子。

他就不相信咸丰没有其他的宗亲,同年龄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要是大清朝稳如泰山,把皇位交给六岁的小儿子也可以。

可那时的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着危机。

在大清江山即将倒下的那一刻,还选择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这不是让大清朝灭亡得更快吗?

他要是在咸丰的位置,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给有能力的亲兄弟。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从国内外的危局中挺过来。

可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并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关系,共同辅佐小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他身为大汉的皇帝,最是清楚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

他不用猜也知道,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肯定会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的。

原本大清江山就已经岌岌可危,现在朝堂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大清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两宫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盖章,自己的决议就没办法生效。”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盖上印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也就是说,论实权,两宫太后比顾命八大臣要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肃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给两宫太后拟定封号时,故意贬低慈禧,没有将慈禧与慈安一道尊奉为皇太后。”

“这还不算,他还剥夺了慈禧去咸丰灵前祭酒的资格。”

“肃顺此举意在挑起两宫太后的矛盾,只要她们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机会趁机扩张权利。”

“修理完慈禧后,肃顺随即又联合其他七个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

“这个要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顾命八大臣拟好的谕旨,您只管盖章就行,不需要改也不能改。”

“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给我们八个人处理就行了。”

“在肃顺看来,慈安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女人,吓唬吓唬她肯定能有收获。”

“不过,肃顺明显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被修理一通后,慈禧的头脑相当冷静,她并没有把封号被贬低归咎于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当下必须要与慈安结盟。”

“而一向好脾气的慈安此时也明显感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意图,这是赤裸裸的在挑衅自己。”

“如果她同意了,失去了对决策过程的话语权,就算日后回到京城,自己也只能听命于人,一切都玩完了。”

“慈禧被八大臣排挤了,慈安也被八大臣威胁了,两个人对肃顺等人产生了怨念。”

“由此,原本被咸丰安排用来牵制慈禧的慈安,就这样与慈禧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决定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

李世民:两宫皇太后大战顾命八大臣,这场戏精彩。

慈禧和慈安结盟对抗顾命大臣,咸丰临终前的安排最后还是失策了,他对此丝毫不感到意外。

之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的表现就很愚蠢,一点也没有明君的样子。

现在咸丰看不清形势,临终前的安排全部作废了,他反而觉得这就是咸丰正常的水准。

要怪就只能怪咸丰识人不明吧,没有看清肃顺的野心勃勃。

咸丰想得还挺好的,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一道辅佐小皇帝。

结果没想到,咸丰刚一死,顾命大臣就想着大权独揽了。

他很好奇,要是咸丰知道自己死后就有人跳出来,不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不过他也不禁感叹,有愚蠢的君主,就会有愚蠢的臣子。

在他看来,肃顺明显就是脑子缺根弦,居然一下子把两宫太后都给得罪了。

论实权,两宫太后的权力比顾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即便想要大权独揽,也应该逐一消灭也是最佳方案。

先把慈禧干掉了,再来干掉慈安。

而不是一下子得罪两人,让两宫太后联合起来。

“八大臣是咸丰生前指定的执政官,那么两宫太后能不能推翻咸丰遗诏,另寻听话的执政官呢?事实上还真的可以。”

“咸丰生前担心皇权被篡夺而设计出的权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无披露,实则漏洞百出。”

“八大臣的执政根基其实很弱,了解一下咸丰留下的这些托孤大臣就知道了。”

“头一个是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驾崩时他就是顾命大臣。”

“现在咸丰驾崩,他还是顾命大臣,因资历老又深受咸丰信任,故而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二个是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他也是三朝元老,两届顾命大臣。”

“因受宠不及载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第三个是景寿,满洲镶黄旗人,世袭封一等公家。”

“他是咸丰姐姐的额驸,既是满洲勋贵,又是外戚,位列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肃顺,他是端华的亲弟弟。”

“但同人不同命,端华是铁帽子亲王,肃顺只是三等辅国将军。”

“当然,肃顺的职务并不低。”

“咸丰一朝,肃顺累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

“掌握大清的财、政、军三大权,实力不可小觑,是实际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五位是穆荫,满洲正白旗人。”

“咸丰驾崩前,穆荫任兵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

“与前四位拼爹和拼老婆的大臣不一样,穆荫出身一般是通过考试上位的。”

“他因为能力出众,一直深得咸丰器重,是当时资格最老的军机大臣。”

“第六位是匡源,汉臣,时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

“匡源这个人自幼被称为神童,出仕为官后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但是他的节操一般。”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时,众大臣主张咸丰离京到承德躲避。”

“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誓与联军死战到底。”

“然而在见识了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后,匡源被吓破了胆,哭着求着让咸丰帝带他去承德,一时之间沦为笑柄。”

“第七位是杜翰,汉臣,时任工部侍郎、军机大臣。”

“杜翰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为咸丰夺嫡立下汗马功劳的帝师杜受田。”

“仗着自己爹与咸丰的关系,他也深受咸丰信任。”

“最后是焦佑瀛,汉臣,时任太朴寺卿、军机大臣。”

“相比于前几位大臣,焦佑瀛有练兵方面的经验,他曾主持天津一带的团练武装。”

“八里桥之战后,因清朝的北方正规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朝廷急需善于练兵的大臣,于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丰的格外器重。”

雍正:糊涂,到底是怎么安排顾命八大臣的人选的,简直是漏洞百出。

他本就对咸丰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咸丰临终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选,他还是被咸丰的愚蠢给气笑了。

安排顾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这些顾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诉求。

唯有如此,才能让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稳定,不至于出现什么动荡。

而咸丰是怎么做的,连平衡各方利益代表的人选都做不到。

顾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没有一个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这是咸丰安排顾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获得军队的支持就更显得重要了。

可偏偏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排除了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这让那些手握兵权的大臣如何肯善摆甘休?

尤其是主播刚刚提到辛酉政变,既然要发动政变,军队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不用想也知道,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肯定有参与到辛酉政变中。

“看完八大臣的履历,估计有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问题一,咸丰任命的八大臣虽然有宗室,但没有近支宗室。”

“载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与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关系非常疏远。”

“端华和肃顺是舒尔哈齐的后代,他们连太祖系都不是。”

“咸丰疏远近支宗室,堪称是迷之操作。”

“因为清朝是恩封爵位递降制度,越是靠近现任皇帝血脉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话语权就越大。”

“咸丰忌惮恭亲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实权,这可以理解。”

“但是咸丰把道光五弟惠亲王、咸丰五弟敦亲王、咸丰七弟醇郡王也一并排挤在外,这导致最后几乎所有的道光系宗室都倒向了两宫太后。”

“问题二,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因为有军机处的存在,沦为了没有实权的荣誉头衔。”

“这但是尽管权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阁大学士头街也依旧只有元老级朝臣才能获得。”

“而咸丰挑的八个人,只有肃顺是协办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官阶比之内阁大学士要低半级。”

“咸丰让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主持朝政,京城里的那些元老能服气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气,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会支持八大臣。”

“问题三,作为满洲贵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寿并不是可靠之人。”

“景寿虽然是咸丰的姐夫,但他同时也是恭亲王的姐夫,并且还是亲姐夫。”

“景寿和恭亲王的关系如此之紧密,他在关键时刻不跳反就是见了鬼了。”

“问题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个军机大臣资历不足。”

“匡源和杜翰虽然深受咸丰的信任,但他们的工作更像是领导的秘书,资历不足以让同僚心服口服。”

“焦佑瀛的资历就更差了,出任军机大臣之前,他只是太仆寺卿,这样的资历远不能服众。”

“想象一下,老领导退休前安排三个秘书主持工作,这让单位的老员工怎么看,能服气吗?”

“问题五,八个顾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道光驾崩前,原本指定载垣、端华等九人为托孤大臣。”

“但后来发现缺少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便又临时加上了僧格林沁。”

“道光能想到的,咸丰却鬼迷心窍,关键时刻疏忽了。”

“八大臣中一个武将都没有,这就让当时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见。”

“问题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朝中有那么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却没有一个人在京城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如此一来,这就给了反对者们在京城拉帮结派的机会。”

咸丰:顾命八大臣的人选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谁能想到事与愿违,以至于最后翻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