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2章 大清唯一的皇帝(1/2)

在直播时间即将到来之际,各朝古人纷纷做好了准备。

尤其是那十个拥有图书馆名额的朝代,就更为期待了,一个個万分紧张的盯着天幕。

终于,在各朝古人万众期待之下,苏晨如约而至的和大家见面。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观看直播。”

时隔多日,终于再一次听到熟悉的开场白,各朝古人颇为激动,热情的问候主播。

朱棣:主播,大明图书馆已经建好了,朕都已经等不及了,现在可以售卖书籍了吧?

不仅仅是永乐帝朱棣,其他九位抽到名额的皇帝也纷纷催促着主播开始卖货。

苏晨见状,不禁莞尔一笑,心平气和的安抚大家。

“永乐陛下先不用着急,主播早已经准备妥当了,卖货环节放到最后,主播先回答一下雍正皇帝的问题。”

雍正皇帝脸色一正,竖起耳朵认真的倾听。

“上次雍正皇帝询问主播,想知道清朝晚期都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雍正皇帝是谁,在主播回答雍正皇帝问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雍正皇帝的事迹。”

各朝古人只知道雍正皇帝不是汉人皇帝,其他的就知之甚少了,苏晨有必要给各朝古人普及一下雍正的事迹。

清朝虽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但后世认可的也就只有雍正这唯一的大清皇帝,其他十一人只能被称作酋长而已。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康乾盛世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上关于雍正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

“雍正革除了康熙晚年的弊政,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政权。”

“正是因为雍正,康乾盛世才得以顺利过渡。”

“雍正皇帝名为胤禛,出生于康熙十七,即公元1678年,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德妃乌雅氏。”

“德妃乌雅氏是俸禄仅为五品的包衣护军参领之女,出身低微。”

“根据清皇室惯例这样的身份没有资格抚育皇子,所以雍正皇帝一出生就交由位分高且出身显贵的佟贵妃抚养。”

“佟贵妃佟佳氏的出身十分显贵,姑姑是康熙皇帝的生母。”

“她本人深受康熙皇帝宠爱,是清朝首位正式册封的贵妃,主理后宫十多年之久。”

“其父亲佟国维也深得康熙皇帝重用,担任内大臣、议政大臣等朝廷重职。”

“生平两次跟随康熙皇帝北征噶尔丹,取得大捷。”

“从顺治朝开始,佟氏家族在清前四朝出了两位皇后,一位贵妃和皇贵妃,两位驸马,族中子弟为官者更是一茬接一茬。”

“因此,时人称之为佟半朝,能被这样的养母养育,这是雍正皇帝以后走上权力顶峰的最大助力之一。”

“例如日后帮助雍正控制京城的隆科多就是养母贵妃佟佳氏的亲弟弟。”

“而且贵妃佟佳氏因为膝下无子,生下一个女儿也早夭,所以非常疼爱呵护雍正皇帝,两人的母子关系也很好。”

朱棣:蛮夷就是蛮夷,雍正是德妃的亲生儿子,只因为德妃出身低贱,就把儿子从亲生母亲身边夺走,一点都不顾及纲常伦理。

他本就对满清很不满,自然不会放过一个打击满清的机会。

硬生生把一对母子拆散,也就只有蛮夷才能做到,反正他的大明是不会这么无情的。

要是大明哪个出身低贱的女子诞下皇子,哪怕再不喜欢,也都会给这个女子应有的地位,更不可能把亲生儿子从母亲身边夺走。

把雍正交给出身显贵的贵妃抚养,这必然会导致日后激烈的争夺皇位。

毕竟养母的背景太过强大,都能有佟半朝的说法,养母家的势力必然会帮助雍正争夺皇位。

从最后的结果看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雍正能走上权力巅峰,最大的助力就是养母背后的势力。

“按照清皇室惯例,雍正皇帝六岁开始上学读书。”

“每天的课程排得很满,从黎明到黄昏习文学武,课业繁重而辛苦。”

“每年只能休息五天,其余每天都得照例上学。”

“这五天分别是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的生日。”

“康熙皇帝非常重视诸位皇子们的学习,经常抽查考问他们。”

“由此我们可知,清朝皇室对皇子们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

“而雍正皇帝贵为皇子,自然是师从天下名师。”

“雍正的老师顾八代,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端正,让其在学问和做人上获益良多。”

“在这种严格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雍正皇帝到成年后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同时也颇通武艺。”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实的学问基础,雍正皇帝日后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政事。”

“在三十岁之前,雍正皇帝跟随父皇康熙出巡全国各地。”

“长期耳濡目染下,雍正得以了解各地民生,处理政事和治国方法。”

李世民:一年只休息五天,而且要从黎明学习到黄昏,清朝皇子的学业是不是太狠了些。

从主播口中听到如此繁重的学业,他忍不住啧啧称奇,不禁有一丝佩服。

他小时候也有繁重的学业,但也没有夸张到这种地步。

哪怕是他现在的皇子们,虽然他也很重视学业,但休息时间可太多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看了看身旁的儿子们,想着要不要增加一些学业。

自己怎么着也是千古一帝,可不能在儿子的学业上输别人一筹。

在场的几个皇子见状,顿时感觉不妙,最后还是太子李承乾站了出来。

李承乾:父皇,难道你忘了,清朝十二个皇帝中只有雍正皇帝的评分超过9分,其他清朝皇帝的评分都很低,这说明清朝这套教育皇子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父皇万万不可学习。

李世民闻言一细想,好像的确是这样。

别看清朝皇子的学业安排得很满,但最后也就雍正一个皇帝干得好,这足以说明清朝皇子教育制度的失败。

一想到这个,他也就打消了给儿子们增加学业的想法。

在场的一众皇子见到父皇改变主意,一个个不禁大松一口气。

“在九子夺嫡过程中,雍正皇帝敛去心中锋芒,暗中夺嫡。”

“雍正对上真心孝顺长辈,对下真心对待兄弟们,这些举动让因为诸皇子争夺嫡位而心力交瘁的康熙皇帝倍感欣慰。”

“因此,康熙曾这样称赞雍正皇帝,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最像我的脾性,以此居心行事,可以成为伟人。”

“同时雍正皇帝还在明面上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一心向佛,清净无欲的天下闲人形象。”

“在蒙蔽了众人的双眼后,雍正有条不紊的暗中培植着自己的力量。”

“当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湖广总督魏经国、京师步军统领隆科多等朝廷内外重臣都是他的心腹。”

“在任用这些心腹时,雍正皇帝不仅能够知人善用。”

“而且恩威并施,控制他们不犯错误,不被竞争对手抓住把柄。”

“相比之下,其他皇子就不能做得这么不留痕迹。”

“他们虽然也能招揽人才亲信,但并不具备优秀的驭下能力。”

“在雍正的运筹帷幄和亲信们的齐心协力下,雍正皇帝最终夺嫡成功。”

康熙:原以为老四看着最老实,没想到就老四心眼子最多。

不曾想他看走了眼,居然没有看出来老四的心机。

为了夺嫡一事,几个皇子斗得异常激烈,让他心力交瘁、头疼不已。

而老四不仅一心向佛,与世无争,还真心对待长辈和兄弟,让他大为好感。

可却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都是老四装出来的,骗过了所有人。

老四如此深沉的心机,也难怪皇位最后被老四夺取成功。

尽管他对老四的欺骗耿耿于怀,但让他欣慰的是,老四夺取皇位后把大清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也看过之前大清所有皇帝的评分,除了老四可以拿得出手,其他人的评分不忍直视。

既然老四能有这么高的评分,那就说明老四在执政期间干得非常出色。

“康熙六十一年,44岁的胤禛奉康熙遗诏,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雍正是一位以改革著称的皇帝,在即位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根本。”

“康熙晚年失去了年轻时锐意进取精神,一味地树立自己宽仁的高大形象,加上九王夺嫡对康熙精力的牵扯,使他疲于应对政事。”

“从而导致了国库大量亏空,国内贪污之风盛行,吏治极为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军队实力下降等大量问题。”

“长此下去,严重影响大清王朝统治。”

“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雍正继位后,面临的是一个令人焦头烂额的烂摊子。”

“如果不马上变革,大清朝廷将会极速衰退,雍正的统治地位也可能不保。”

康熙:说来朕也惭愧,留下的烂摊子要老四来收拾,不过好在老四没有辜负朕的期待,把这些烂摊子都一一化解了。

也不是他不想处理政事,实在是脱不开身,没有那个精力。

为了皇位继承人问题,九个儿子斗得是相当激烈,他自然要优秀应对这事。

毕竟和九子夺嫡相比,朝廷政务可以暂时放到一边。

国库亏空,吏治腐败,这个问题他一直都知道。

他也想着手解决,可无奈岁数大了,远没有那个精力。

他能做的,就只有选出最适合的继承人,让年轻力壮的继承人来解决这一顽疾。

如今看来,最后是老四胜出了,成功夺取了皇位。

而且他要是所料不错的话,老四之所以被后世人如此夸赞,肯定是成功解决了他遗留下来的烂摊子。

现在来看,他弥留之际选择老四当大清皇位的继承人,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所以,雍正刚一即位便果断地颁布了十一道谕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下令清查全国各地钱粮亏空,严令各地三年补齐所有钱粮亏空。”

“与此同时,设置中央审计机关会考府负责监督审查。”

“当时从皇族、中央到地方,只要是贪污钱粮。”

“不分皇亲贵族、朝中重臣、地方大员,雍正皇帝都概不赦免,一律严惩。”

“还有就是贪官亲戚也有责为其代为赔偿亏空,下级官员和地方百姓不能为上级官员代赔亏空等等。”

“当时凡是亏空的贪官,一经揭露便会被革职审问,没有法外开恩的现象。”

“因而各省被罢免查办的官员数量高达三分之一,还有许多省级官员也被革职查办。”

“雍正皇帝的这些严厉治贪措施使全国贪官无所遁形,三年之中吏治腐败之风很快扭转,钱粮亏空得以补全,国库也渐渐充实。”

“清查亏空,让康熙晚年贪污腐败的官员原形毕露,并快速吐出曾经贪污的大部分银两,使大清国库迅速充盈起来。”

“国库充盈了,国家才会强盛,军队也更有战斗力。”

“因此西北战局才连连获胜,解决了康熙没有解决的问题。”

崇祯: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朕很佩服雍正的魄力。

尽管大明和大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他也对大清的皇帝没有好感,但雍正的做法令他钦佩。

同为皇帝,他自然清楚雍正的魄力有多么大。

不管是皇亲贵族,或是朝中重臣,又或是地方大员,只要一经发现贪污腐败,就会被革职严惩。

光是这一点,就不是每一个皇帝敢做的,其中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他的大明也有很多这样贪污腐败的人,他之前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动手。

但知道了雍正的大魄力后,他不再犹豫,也打算效仿。

哪怕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要以雷霆手段制住这股贪腐之风。

“中医治病讲究去根,而国家治贪则讲究治本。”

“大力惩治贪官,澄清国内吏治后,雍正皇帝制定颁布了合理的廉政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这一廉政制度就是禁止上礼、火耗归公和发放养廉银。”

“其中禁止上礼就是禁止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员上礼,一旦查出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这一制度的实行,避免了各地官员剥削百姓和贪赃枉法。”

“火耗归公就是各地政府向百姓征收的开支银两都统一交到上级省府,再由省府按一定合理的比例拨发下去。”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即便多征也无法贪污,就不会再对百姓横征暴敛了,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各地百姓的赋税压力。”

“发放养廉银就是从火耗归公的银两种拨出一部分,按品级发放给各地官员,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避免他们贪污受贿。”

“例如一位地方县令就能收到四千两以上的养廉银,在清朝一两银子可以买150斤大米,这样的养廉银俸禄足以让他们一家衣食无忧。”

“而对于在京官员则发双倍俸禄和奖赏银,不被生活所困,且能生活安逸的各地官员们自然也就不会冒着危险贪污了。”

大明朝千千万万的官员听到大清官员的养廉银这么丰厚,一个个羡慕得两眼发红。

只有他们才深刻的明白,养廉银有多么的香。

他们虽说是官员,但每年的俸禄少得可怜,想要养活一家老少难上加难。

不是他们非要贪污受贿,而是被逼的没办法。

他们大明的官员要是也能有养廉银,哪里会有这么多的贪官污吏呢!

一个地方县令就能有四千两的养廉银,着实让他们羡慕。

“不过,雍正深知只有保障了农民的安定,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

“明朝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对农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一直没能实行下来,于是雍正决心完成它。”

“为了更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改革赋役制度,雍正强力推行摊丁入亩的制度。”

“这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雍正还完善了密折制度。”

“雍正的心思非常缜密,他需要了解全国各地每天的情况,才能较好地掌握住他的权力。”

“康熙时就有秘密奏折,是皇帝的心腹所写,内容包括风俗民情、官场隐私、地方治安等。”

“这种奏折直接送到皇帝手中,别人不得开启。”

“皇帝看完加注批示后,直接返回给本人保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