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节(1/2)

田蓝跟着大家一道买了宁甘当地人常用的头巾,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面的那种。这样他们在外面干活,起码头脸能少吃点沙子。

大家挤在柜台前,对仅有的商品像是方块糖、兑汁果酒、水果罐头以及乙级丙级的香烟都充满了好奇心,不时请求售货员拿给他们看看。那售货员也是好脾气,居然完全不生气,当真一样样的拿给知青瞧。

戴金霞和徐文秀他们都说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售货员。倘若摆在他们老家城市里,人家早就一个白眼翻过来,理都不理你了。

哼,要说修正主义,那才是真正的修正主义,根本对不起外面挂着的那幅“为人民服务”的牌匾。

哪里比得上这里。

最有意思的是食品专柜的售货员,听他们对不需要粮票的高价点心感兴趣,那位阿姨居然板起脸来教训这群知青:“不要买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实在,白浪费钱。你们还年轻,不要小小年纪就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

知青们傻眼了,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卖东西的人劝买东西的不要买?那货品摆在架子上生灰吗?

田蓝更是惊讶,这没有销售额的压力就能如此放纵不羁爱自由吗?好绝啊。

售货员还在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买我们宁甘自己生产的老饼干还有大果干,或者买玉米棒子吃都好。这些都甜呢。奶油面包就是样子货,小小的一只五块钱,这哪里是给劳动人民吃的东西?那都是给资本家吃的。”

好几个原本想奢侈一把的知青听到“劳动人民不吃”这几个字,也赶紧缩回了头。那个,口舌之欲是小事,政治站位可是千万不能马虎的大事。

大家在售货员的劝说下,最终决定还是买大果干跟老饼干。等到售货员把饼干拿出来给他们一看,所有的知青都是满脸大写的囧字。

阿姨,你确定这是饼干而不是面饼吗?妈呀,真的比面饼都厚。不过吃在嘴里感觉还不赖,又香又甜。不是糖精的甜,是小麦粉特有的甜味回甘。

大果干也不错,有葡萄干,有杏干,有枣干,还有哈密瓜干,口感实在的很,完全没有辜负宁甘地区的长日照和日晚温差大利用糖分沉淀的优势条件。

田蓝一口老饼干一口果干,突然间冒出一句:“我们也吃上水果面包了啊。”

大家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是啊,这可是最高级的水果面包,实在的很呢。

哪知道不知道是地方口音的差别还是售货员纯粹听差了,她皱着眉毛嘀咕了一句:“哎,你们这群娃娃,沙枣不好吃吗?还要什么水果啊。算了,称一点苹果走吧。”

说着,她苦大仇深地开了柜子门。

知青们目瞪口呆,阿姨,你的套路也太深了。

嗐,苹果倒是真不错,两毛五一斤,又脆又甜,很扎实。

大家啃着苹果逛完了整栋百货大楼,然后再跑到大街的另一头去找邮局。这回,所有人都要给家里寄信寄东西呢。

他们发工资了,他们在农场能吃饱肚子,领导重视他们,同事关心爱护他们,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不用担心他们。爸爸妈妈就不要再节衣缩食给他们寄东西了,他们现在是每个月都有二十四元收入的工人呢。以后家里有什么难处也不要再瞒着他们,他们是大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可以当家里的顶梁柱,帮家人排忧解难啦。

田蓝寄了大果干和老饼干还有自己捻的羊毛线织的四双袜子回陈家。

咳咳,其实里面只有一双是她自己织的,剩下的全是她靠出借陈家人寄给她的书从同伴手上换回来的。

没办法,她现在正忙着编写关于盐碱地改造相关知识的小册子,好方便到时候新兵连解散,小伙伴们分散到各个团部后,可以将这些经验也顺利带过去。

好吧,她承认,事实的真相是她完全比不上同伴的心灵手巧,就是男知青们做起手工活都比她强。所以,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扬长避短。

知青们寄往邮件和包裹,还有人给家里郑重其事地汇了钱。虽然只有二十块,但这代表他们已经有正式工作了,意义大不同。帮忙汇款的工作人员还冲他们笑,一个劲儿点头说:“应该的,好叫你们家里知道,来咱们宁甘绝对不是叫你们流放来了。”

众人兴致勃勃地参观完整个邮电局大楼,又满心期待地往公园出发。虽然宁甘的冬天基本上黄呼呼一片,也没啥奇花异草可看,但来都来了,起码是个意思不是。

杜忠江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跟小伙伴们打商量:“要不,你们先去吧,我去一趟修车铺,到时候再去公园门口跟你们汇合。”

大家相当诧异:“你去修车铺干什么?你要买车啊?”

好家伙,家底子够厚的啊,不声不吭就要整个自行车这样的大物件。

杜忠江赶紧摆手:“不不不,我是想去修车铺看看有没有转轴。我想做出纺车来。”他有点儿紧张又有些腼腆,“我看咱们学习班上好多听课的婶子都要忙着捻毛线,单靠纺锤太慢了。我见过纺车,我想试着做出来,这样效率起码能提高一倍。大家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众人都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这家伙悄咪咪的,居然有了这样的大志向。

田蓝在心中叹气,非也非也,有了纺车之后,婶子们估计会从以一天捻一两毛线变成捻二两。

不过有纺车了,她们大概也不会带到小礼堂里来,眼不见为净吧。

于是,她露出了大大地笑容,真诚地夸奖杜忠江:“真厉害,杜忠江同志,我要向你学习。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永远不忘为人民服务。”

不想杜忠江的脸却腾地红了,他支支吾吾道:“我都是像你学习的。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也干不了任何有用的事。可是,来了宁甘农场,遇见了你,遇见了大家,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你年纪这么小,初中毕业就来支边。但你没有妄自菲薄,而是积极为农场的发展出谋献策。跟你一比起来,我实在太落后了。田蓝同志,我要向你学习,以你为目标,不断地超越自己。在为祖国贡献青春、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田蓝听得直眨巴眼睛,那个,有点夸张了啊。兄弟,你这样违规啊,姐姐我很不适应的啊。

她好像也没做啥吧,怎么还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学习的榜样,带动年轻人积极上进了呢?

哎哟,想捂脸,好害羞。

第22章 六十年代好种田

杜忠江还真不是光嘴上说说而已。他在修车铺淘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便立刻投入到纺车的生产中去。

这一回他们甚至没麻烦农具厂帮忙,就一堆男知青凑到一起倒腾。

别说,不知道是现在学校的课堂设置让中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多, 还是因为眼下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 即便是城里娃也不能十指不沾阳春水, 真当少爷小姐, 基本上都得帮忙做家务;反正这帮知青小伙伴们的动手能力的确挺强的。

大家集思广益, 反复试验, 只用了不到十天功夫, 杜忠江就造出了一台纺车。

那纺车是脚踩式的, 瞧着有点像裸.露版的缝纫机,又像是倒扣过来自行车, 只不过轮子是木头的, 而且前轮极小,如同滑轮。

杜忠江脚踩纺车下部的踏板,带动木头轮子转动。他左手抓着处理过的蓬松的不带丁点儿油脂的羊毛, 右手往小滑轮侧边的入口送绒线。随着木头轮子的转动,羊毛汇聚成线, 缠绕在小轮滑后面的纱锭上。

比起用纺锤纺羊毛,他的速度当真要快多了。没用多长时间, 纱锭上就缠绕了厚厚的一圈羊毛纱线。

头回见到这般操作的知青都傻眼了。

跟他们混熟了的食堂大师傅是陕北人,当地有纺线的习俗。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留下来的习惯, 他们并不遵循男耕女织的传统, 反而都是男的纺线织毛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