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8节(1/2)

她要跟叶文兰好好聊聊。《旅欧报》可以专门开辟个专栏,介绍中国美食的特点和烹饪方法。

美食电影和美食文都能成为流派,就说明很多人爱看专门介绍吃的文章。这不仅能给中餐馆做宣传,还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只不过叶文兰他们现在也帮忙找人,这事只能晚上或者明天再说了。

卫生和服务是餐饮的关键。即便是从华人里找的工人,也绝对不能让他们把国内的坏习惯带过来,省得败坏了名声。

之前闲聊的时候,叶文兰还跟她提到过一件事。

一家规模不小的中餐馆,服务员把客人喝剩的名贵酒又倒回酒瓶内,然后摆上酒台继续卖。

这事儿被报纸披露了,搞得所有中餐馆都受连累,名声都被败坏了。

还有就是严格杜绝白吃白喝问题。在国内,公款吃喝打白条很常见,但外国真没这习惯,不能惯出人家的破习惯,以后就盯着你们吃白食。

写完两页纸后,周秋萍还是觉得不满意。她需要成套的厨具。

匈牙利人的饮食习惯决定了他们对炒菜感觉麻麻的,吃炖菜较多,而且喜好面食。后两者都很适合无损复制模式,只要它们有合适的机器设备。

周秋萍头一个想到了李工。

厨具开发这活不适合找大厂做。因为你现在需要的产量少,人家为了你那三瓜两枣专门开一条生产线?你不开玩笑吗,做生意谁不考虑成本。

但如果有了成熟的设计,找家小厂来加工,这事儿反而不难。

现在的匈牙利有些地方尤其是生产经营方面很像千禧年前后的大陆,私人小厂也不少。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人,这活能干下去。

周秋萍头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李工。

其实她觉得特别惋惜。

从89年李工承包车间到现在,靠着主打的卡拉OK设备,他没少给车间挣钱。

跟卡拉OK一比起来,厨具有些像可有可无的添头,销量不能说差,毕竟微波炉很受欢迎,利润也相当可以,但总体情况还达不到卡拉OK设备的零头。

前者是赶上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了,加上从89年开始的特殊阶段影响进口,国内竞争对手又有限,所以真是超级赚。

周秋萍本来想的第二个风口,就是连锁店中央厨房所需要的餐具。90年代是国内餐饮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什么华荣鸡,什么红高粱,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以说肯德基和麦当劳进入大陆市场,最大的成就不是让老百姓有那个窗口去看一看美国文化,而是促进了大陆快餐的现代化。

如果精准地对上了这个浪潮,李工再承包三年车间也不愁没饭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苏联会解体呢?谁又能想到外国的事还能影响到国内一个车间的承包。

也许那就是借口吧,谁让卡拉OK设备卖的好,太能挣钱了呢?毕竟这世上会种桃树的人少,摘桃子却是人人都能伸手做的事。

周秋萍列好了功夫餐厅可能需要的餐具,然后打国际长途给李工,先和人拜年,两句客气话之后便直奔主题。

来吧,老同志。

您这正老当益壮呢,想什么退休啊?

人家退休是养鸟养花,你一个连棵草都能养死的人,还是不要辣手摧花为妙,老老实实地搞机器。

起码机器不会死。

李工本能地推辞。他在国内都不想折腾了,只想颐养天年。跑到国外折腾什么呀?难道他还不能享受人生吗?

周秋萍戳他心窝子:“你这享受的也有一个月了吧?什么感觉呀?”

知不知道啥叫退休综合症?

有人喜欢躺平,有一堆爱好,天天想着退休。

有人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退休。因为离开了工作,他们很难找到被需要感,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

存在感与被需要改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它们,就好像美食没加盐,再好的原料都没滋没味。

最要命的是别人还会觉得,人家吃糠咽菜,你顿顿吃肉,你还不高兴?你也太挑了吧。

其实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明白。

李工噎到了,有点尴尬,嘴里打着哈哈:“挺好挺好,啥都不愁,睡觉都睡得比以前好。不像以前,天天着急上火,一天到晚操心这个,操心那个。”

周秋萍就在心里呵呵,算了吧,老同志。谁还不知道谁,您这样的,一天下来躺在床上,不辗转反侧才怪呢。

感觉自己没做事,感觉虚度了光阴,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恐慌。

李工自己叨叨了半天,越说越心虚,但又下不了决心,索性硬着头皮道:“你也别死磕我了,你这边就是需要个工程师对吧?我给你找个人好了。我这一把年纪了,跑来跑去吃不消,就想跟我家老婆一块带小孙子。我这前半辈子全都贡献给工作了,后半辈子总归要享受下生活吧。”

周秋萍便不强求,笑呵呵地询问:“行啊,你说说看,你推荐给我的是哪位高人?”

李工乐了:“那你真是心有灵犀了,的确是高人,我们高进明高工。有印象吗?我当初从宁安县机械厂挖来的。”

说到这个,还是他们当初建立革命友谊的起点呢。

其实也就是三四年前的事,现在再说起来,就感觉隔了几辈子一样。

周秋萍在脑海里狠狠扒拉了一回,才总算有点印象,就是个中等个儿的小老头。

她痛快答应:“那您帮我透透话锋。说实在的,我倒觉得你不如跟嫂夫人一块过来。布达佩斯的环境很好,很适合居住。以后等你家小孙子放暑假了,过来旅游还多个地方呢。”

她挂了电话,高兴同志关心了一句:“他给找了谁呀?”

“高进明,也是个高级工程师,原先宁安县机械厂的。他过来也好,承包的车间一收回去,他又不是军工厂的正式工,处境估计很尴尬,还不如出来搏一搏。我记得他好像比李工小,现在应该还不到退休的时候。”

高女士拍了下女儿,瞪眼睛:“你不废话,他离退休还早着呢,人家才40来岁。你忘了吗?当初他表姐还想撮合你们来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