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331(1/2)

兵下马步行,携云梯硬攻城池,他本人亲自擂鼓助战,以壮军威。

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不得不下令停止,因为伤亡实在太大,在缺乏强有力的攻城器械时,以简陋的云梯硬攻坚固的城池,无疑是不明智的。

就像当年两万契丹铁骑打到京城城下时,只要城内自己不乱,强行攻城就是进攻方的恶梦。当日契丹不少身经百战的精锐铁骑,被头一回上战场的百姓轻易消磨掉,在城下流尽了鲜血。

天朝大军明明占上风,却偏偏在坚城之下一筹莫展,委实今人不甘心。

右副元帅南昱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有些阴损的法子。他派人收编了大批高丽壮丁,分发给他们兵器,驱使他们爬云梯去攻城。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有一队弓箭手在阵后监督,后退就乱箭射杀

结果打了一个下午,攻城高丽人死了数千,城内倭人死了数百。交换起来似乎十分吃亏。不过南昱不心疼,反正不是自己本国人,高丽人多,让他们去消耗好了。

城内防守的倭人大惊失色,闻到了死亡的气息,绝望的气氛在城内迅速蔓延开来。这种不拿高丽人当人的做法,虽说无比的残忍血腥,可是也非常有效,如果天朝军队铁了心这么打下去的话他们倭人除了硬着头皮消耗下去之外,还真没有别的办法。

高丽人口也不少,除了这回倭人大举入侵。整个高丽惨遭蹂躏践踏。大片人口死于战乱中之外。年青壮丁仍然有一百多万人。

只消天朝统帅硬得下心肠,驱使高丽人不断来攻城消耗,不考虑伤亡。今天死一万高丽人,拼掉城内一千倭人;明日又死一万高丽人,又消耗掉城内一千倭人如此下去。用不了多少天,城内倭人非死绝不可。

这种战法极为残忍,但也往往十分有效。反正不管高丽人与倭人消耗成怎样,天朝军队都没有任何损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野蛮的游牧民族攻城时地常用战法,倭人打仗也经常这么干。

然而,天朝毕竟不同于野蛮民族,此等残忍做法没有在高丽人中引起反弹,却在天朝自己军中引发激烈争执,有叫好的,也有大骂的。

天朝三员领兵大将对此争许不休。刘破虏坚决反对。说这种做法很没有人性。高丽人虽不是我们同族人,可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不是蝼蚁,是活生生的人,也有父母妻儿,怎能忍得下心驱使他们前赴后继的去送死何况天朝大军乃堂堂正正之师,救亡伐罪。师出仁义,那等作为岂不令属国民众寒心,损及天朝威严

南昱也坚持己见,针锋相对,争辩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尤其是攻城的时候,死人更是比什么都快,既然必须强攻倭人的城池。那么与其死天朝将士,就不如死高丽人。反正这场战争原本就是高丽人的。他们为了保卫自己地国家而流血,也是理所应当。对高丽人来说,与其亡国之后被倭人屠杀,就不如在天朝军队帮助下与倭人拼个你死我活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而秦义也拿不定主意,觉得两人说得似乎都有其道理。这做驱使高丽人攻城的做法,确实有够冷血,不过南昱说得也有道理,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若是能因此攻下城池,全歼城内倭人,那高丽人的死伤也是值得的,可是打的过程又似乎太难看了点,有损天朝的形象

而争论中的主角高丽人,则没审发表任何意见的权利静静地等待争论地结果。他们既打不过扶桑倭人,又不敢违抗天朝的意志,如同一群待宰的羔羊,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假如天朝将领最终决定继续驱使他们攻城,那么他们也不会反抗也不可能反抗的了。

他们攻城那么他们也不会反抗一一也不可能反抗得了。

三员大将的争论没有结果,最后,一齐写奏章呈报皇帝,请皇帝裁夺。暂且停止攻城。

半个月之后,钦差大臣火速赶来前线,传达皇帝旨意,命今全军将士不得再采用驱使高丽人攻城的血腥战法,大军暂且围困敌城,新式攻城器械不日就将用到,届时再行大举攻城。

争论有了结果。三员大将谨遵圣旨,各自指挥所部做好长期围城的打算。

消息很快传遍高丽地乡村市镇,高丽民众无不欢呼庆幸,大呼万岁不绝,听说钦差传来的圣旨中有“高丽百姓矣联子民,联不忍见其伏尸城下”之语,无数高丽人感动得泣涕交流,一片呜咽失声。

高丽战局至此陷入胶着状态,倭人不敢出城,天朝骑兵也攻不进去就这么对峙着。

天朝京城汴梁,皇宫内。

萧若看着近日来自高丽的战报,静静的沉恩。周围侍候的美人们轻手轻脚不敢弄出声响打扰他。

面对高丽的天朝大军有力难施的情况,萧若时至今日,还没有派出援兵送攻城械器去。因为柳长风的救援西域大军就快回来了,一百门新式大炮“武威大将军”都在回京的五万兵马中,到时候,这批大炮连带新铸好地一些大炮,一并调去高丽前线就好。

在萧若看来,拥有了如此强力的大炮。别地攻城器械都属多余了,没有必要再调派那些苯重的攻城器械去高丽,因为即便有攻城器械,只要城内守军战斗意志坚决,攻城仍然得付出不小的伤亡。

而集中使用大炮攻城的话,几轮下去,便能将城墙轰出缺口,再坚固的城墙都没用。在这个时代的攻城战中,大炮才是王道。

高丽战局在萧若掌握之中,他唯一顾虑的,便是假如魔教真是参与倭人当中,只怕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转眼接近年关,京城里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淮备过大年。

过了年就是中兴二年了,天朝国势蒸蒸日上,平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民间一片喜庆之气。

这一日早朝朝议上,也受喜庆气氛影响,人人面带微笑。皇帝心情也不错,宣布给朝廷三十多万官吏发年银,相当于后世俗称的年奖人人有份。

文武百官大喜,一齐叩头谢恩。

商议完一些国事,正要退朝,这时,吏部尚书张汉则出列,躬身上奏道:“启奏皇上,微臣还有一事。”

“讲。”萧若道。

张汉则说道:“当年四大王族联合谋逆作乱,幸奈吾皇英明神武,亲统大军,弹指间削平叛乱,安定社稷

他兀自絮絮叼叼说个没完,萧若听得不耐烦,一摆手打断:“张爱卿直接说重点。”隐隐猜到了几分他的意图。

“是,皇上。”张汉则又一躬身不再罗里罗嗦,“叛乱平定后,四大王族都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了代价,几乎举族不保,这是他们罪有应得,没人同情。其中却有一王家族,困及时弃暗投明,事后将功折罪,所受的处罪较轻,那便是宋王赵牧,及其一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