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节(2/2)

现在的宴客吃的都是中午饭,掌厨的是大伯母,毛金兰跟在她手下打下手,毛三婶毛四婶都来了,周大妮也在,三人蹲在外面洗菜。

到了中午,各家来吃宴席的人都来了,家家户户都带了几斤米,连中华是招赘的,就跟毛家的儿子一样,天一亮就来毛家了,他跟着毛大伯迎宾送客,笑容满面。

一直到天黑了,都不见连家人来,都在一个村子住着,走路用不了十分钟,但一直都没到,毛四婶去看过,他家大门紧闭,就跟没人在家一样。

连中华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

就在秋收前的前两天,县城武装部的两个同志到了西塘村,找到了李队长了解了毛家的情况,在确认毛家的政治背景没有问题后又到村里走访了一遍,确认李队长没有说谎后这才回了县城,在此之前,陈建邦同志地政治背景已经被又调查过一遍了,他们把毛金兰同志的资料邮寄到了京都军区热河军分区等待处理。

在政治审查过后,毛金兰悬着的那颗心就也已经放下来了,袁琼知道后恭喜了毛金兰一番,她家隔壁就是军人,秦柏林的父亲兄长都是京都军区大院的人,他们对政治审查是很熟悉的,大概用不了两个月他们就能够结婚了。

毛金兰听了他们的话,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政审过了,她和陈建邦的关系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了,她一点都不害怕周大妮又为了钱把她许给别人家了。

在这样的心情下,秋收如期而至,早上他们起得更早一些,鸡叫第一声就全部都起了。全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做家务,做准备工作的做准备工作,在这一天,周大妮总是会在做早饭的时候多加两把米,但相对的,水也要放得更多一些,煮一大锅的粥,煮熟后在水缸里镇凉,去年腌制的酸梅子和后院的生辣椒用粥水拌了拌,放了些盐和酱油,有时候还会放一滴香油,拿到田间地头,饿了喝一碗粥吃一个酸梅子,这一天都感觉舒服得很了。

在秋收这样的季节下,下田割稻谷打稻谷的人全天都在田里劳作能够领到12分的公分,这样的公分只有在春种和秋收才能有,一个公分值一毛七分钱,每逢这个时节哪怕是村里公认的懒人也会在田里磨够一天的。

分工时毛金兰一家人得到了村里的特别照顾,他们被分到了一块特别背阴的田,这块田在两座山中间,太阳只有在中午的时候照耀此处,稻谷产量不好,但是却是避暑的好地方,往年都有人抢了。

可今年毛家人被分到这个地方却没人说什么,亲家嘛,多被照顾点也没什么。毕竟中国人情大过天。

毛金丽的活要比毛金兰她们更加轻省一些,她跟着记分员发放农具,除了镰刀是下分到每个村民手里的外,还有各种谷斗,谷斗就是个四四方方的斗子,到成年人的腰部那么高,用木头做的,打谷时人们站在谷的四周,用谷子敲打斗子内壁,谷子从谷穗上下来的同时谷毛也随之纷飞。

打一天的稻谷下来,脸上脖子上手上都是一层厚厚的谷毛。汗一淌,痒得很。

知青们是受不了这个苦的,于是李队长安排他们跟着妇女同志一起割稻谷,但就是这样,他们脸也被谷毛弄得通红,那细皮嫩肉的模样让好些姑娘侧目。

秋收的时候太阳十分大,毛金丽跟着记分员给村民们送水,这水是用蒲公英混着金银花的水,微微有些苦涩,却能有效地防止中暑。

在秋收后的第五天,毛金兰抽空到镇上的邮局去拿了一个包裹,包裹里有两套有些发旧的军装,两套军装一套是给毛金兰的,一套是给毛金国的,这军装是陈建邦特地去问战友换的,不是不想给两人换新的,奈何实在没有。除此之外,还有一小罐子桐油,陈建邦让毛金兰转交给罗永秀的弟弟,说那个杯子他非常喜欢,不止喜欢造型,更加喜欢那个杯子所代表的含义。

在信件的结尾处,陈建邦说,毛金兰送他一个杯子,那就是要跟他一辈子了,他等着。

毛金兰看着信,这些天晒得有些发红的脸更加红了。

趁着晚上家里人都睡下了以后,毛金兰敲开了毛金国的门,进了毛金国的房间,把桐油和衣服给了毛金国,毛金国兴奋地拿着往身上套了套,但很块就脱了下来。

他有些忐忑地问毛金兰:“大妹,这套衣裳我能不能给你秀姐啊?”他看了眼毛金兰的脸色,赶紧解释:“我是这么想的,我现在的衣裳够穿了,可你秀姐和她弟妹没什么衣裳穿,我上次看到小高,他的衣裳都是补丁摞补丁已经不成看了,我想把这套衣裳给你秀姐,你秀姐手巧,她能把一套衣裳改成两套,这样是不是更好些?”

毛金兰没什么不高兴的,她把桐油放在毛金国的床头:“这东西既然给了大哥你,那就是大哥你的东西了,你想给谁都行。”

毛金国露出了他那个标准的憨厚笑容。

毛金兰回到房间,把这件事写在了给陈建邦的信里,她觉得她大哥和秀姐的感情让她很羡慕,秀姐对毛金国特别好,做鞋子给吃的,毛金国对秀姐也不错,有点好东西都想着秀姐。她觉得这世间最好的感情也就莫过于此了。

毛金国第二天就拿着东西去了后山村,回来的时候给毛金兰带了一包榛子,榛子很香,毛金兰晚上去学习的时候分享给了袁琼和毛金芳。

稻谷打出来以后便是晾晒,村里的坝场早在秋收前就拾掇好了,坝场并不好拾掇,先要把土地翻一遍晒干后要耙平,用轱辘压实,轱辘后面绑着一枝树枝,这样会使得场院更加平整,这步做完后用水把土地泼湿,把去年剩下来的稻草平铺在淋湿了的场地上,用轱辘反复压实,这样一来,等到晒谷子的这一天,场院的地是又平整又夯实。

打扫干净坝场,男人们把稻谷一包包的倒在坝场上,妇女们拿着晒谷子的工具来把稻谷铺平,之后便背起背篓上了山,留下坝场给半大的孩子看着。在稻谷打出来了以后,地里的玉米也成熟了。

山并不好走,大家从远的先开始收,他们村子最远的一处山要翻过一座山,山路崎岖并不好走,要是不下雨还好,下了雨路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得摔一跤,毛金兰跟袁琼和毛金芳一起行动,毛大伯娘在抢收稻谷的时候淋了两场雨,感冒了,毛金芳和毛大伯心疼她,宁愿让她少挣点公分也不愿意让她上山。

山上的地里有的人专门掰玉米,有的就专门往山下运,毛金兰还是继续带着袁琼干活,毛金芳和她分在了一组,她们三人是运送的。

秋天的雨来的又快又急,都还没见到天上有乌云豆子大的雨点就下来了,她们只能找个地方躲雨,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形成了雨幕。

袁琼不知道怎么的又想起了那次她和毛金兰第一次在一起躲雨的时候,她转头问像毛金兰:“这次下雨,山上没有菌子了吧?”

毛金兰没回话,在一边拧衣服上的水,毛金芳道:“你想得美哦。不过秋天也有秋天的好,等秋收完了,我带你上山,我们这边山上的山货可不少,什么板栗啊核桃啊桃子的可不少。”

毛金芳充分地理解到了袁琼的吃货属性,她说一样,袁琼的眼睛就亮一分。

毛金兰看见了,在一边哈哈大笑,笑完了再去解救被毛金芳忽悠住的娃:“你别听她的,山上有这些东西不错,但是毕竟是在少数,要找它们的人可不少,运气不好你上山一天也找不出什么来。”

袁琼傻眼了,毛金芳姐妹又是一阵大笑。

等袁琼反应过来了以后就去挠毛金芳的痒痒,毛金兰也去帮忙,三人笑成了一团,离他们不远的秦柏林等人听着他们等人的笑声也不自觉的跟着笑了。

其中一个知青跟秦柏林道:“袁琼同志的人缘真好,来这儿不到半年,就和人民群众打成了一团。”

他们是很羡慕袁琼的,毕竟自从袁琼和毛大伯家走得近后毛大伯娘做点啥好吃的都是要给她送一点的,院里的其他知青都沾了光,两个男知青可不像马敏那么不识好歹,他们就觉得袁琼和秦柏林挺有本事的,男知青们隐隐有以秦柏林为首的架势。

秦柏林听了这话,跟他们道:“其实村里人都很好相处的,就是有点排外,你们也别老在院里呆着平时多出来活动活动,和村民们聊聊天,聊完了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真的很不错。大部分人都还是很淳朴的。”

这点其他两个知青倒是很同意,他们是不爱出门,可在割稻谷的时候他们也是和村民们相处过的,双方觉得对方人都不错。

雨停后又是一轮的劳作,等稻谷玉米都入了仓,也已经进入了深秋了。

入秋后镇上要修个水库,要从各个生产队招人,一个生产队要十个青壮年,毛金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没成想他真的被招上了。

全家都很开心,毛老头在饭桌上还公然的对毛金丽的这门婚事表示出了看好,毛金丽低着头吃饭,一言不发。

毛金国次日一早就随着李队长等人出发了,周大妮特别在半夜起来给他做了两个荞麦饼,去修水库一天可以挣三毛钱,镇上包吃,不用粮票,毛金国讲等他回来就可以着手准备新房子的事儿了。

与此同时,毛金涛也跟开始跟这儿学校里的同学们开始当红卫兵,每天穿着周大妮特地给他做的新衣裳带着红袖章跟在人们的后面活动,学校的课也停了,他每天到了饭点就回家,跟着毛金兰等人说起镇里的事儿,他每说一样,毛金兰的心就颤抖了一下。

听说镇上新成立了革委会,全称是革命委员会,主要宗旨就是打倒资本主义等等,镇上有些身家的人都被打倒了。毛金涛还跟着去抄了人的家。

毛老头一听这个,对自家小儿子就高看一眼,抄家啊,多厉害呢,在古代抄家那都是钦差大臣的事儿,升斗小民根本就接触不到。

毛老头拿着这个事儿在外面吹嘘,村里的男人都羡慕他,特别是在毛金涛给家里拿回来了五斤肉票二两香油票以后。但与之相反的女人们却觉得毛金涛缺德。

毛金兰说不了毛金涛,就在晚上跟袁琼学认字的时候两人说了这些话,袁琼的脸色并不好,前两天她接到了秦伯伯的信,她的父母因为有海外关系,已经在一个月前下方到了河北牛棚去改造了,两老怕袁琼伤心,什么也没说,一直到袁琼往家里寄了蘑菇酱秦伯伯觉得瞒不住了这才说了出来。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