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83(1/2)

导刘明远的学习,但是朱升拒绝了,而是直接进入了金陵学院,同时他和金陵学院的学正李习也有往来,两人于是就在学院中开始论道起来。

同时朱升也在来金陵的路上向刘明远觐见,那就是尽快举行科举取士,争取天下士子之心。

起初刘明远是不想这么早举行科举的,毕竟此时他还是大宋朝江浙行省的丞相,朝廷还在汴梁,汴梁都没有举行科举,他一个行省就举行科举了,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但是刘明远明白朱升的想法,此时举行科举只有刘明远有条件,所有赶紧乘早举行,这样可以直接召集天下士子的归附。

如果让别人强先一步,那么刘明远损失会非常大,同时恢复暴元治下已经中断的科举,是对天下士子的号召力是非常巨大的,也是表明立场的一个举动,那就是怀远军在江南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和暴元分庭抗礼了。

刘明远回到金陵城之后,一直也在思考这件事情,最后他下定决心,举行科举考试,时间就定在龙凤四面的秋季,也就是还有一年的时间。

此时已经是龙凤三年的夏季了,随着怀远军在福建接连攻占了福州、泉州、建宁等地,福建已经毕本上掌控在怀远军手中了,此时只剩下汀州的陈有定,常遇春大军已经开始围攻。

刘明远在战事稳定之后,召集众人,准备先将科举的事情定下来,也是给天下士子时间,让他们提前准备,毕竟这个时代消息和交通都不是很畅通,所以需要时间来给他们准备,并且还要制定详细的考试方案,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考试。

今天的会议朱升没有参见,依然继续在金陵学院讲学,这段时日朱升迷恋上了金陵学院的学术气氛,李习按照刘明远的意见,放开金陵学院的学术气氛,然各家思想都可以在里面出现,不得打压任何一家思想,于是金陵学院在短短的两年功夫里面,就发展壮大了,各派思想都开始出现。

这其中主要以理学中的程朱理学和陆氏理学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永嘉学派,而且这段时日在刘明远的影响下,也开始出现法家学派的思想。

刘明远也没有强求朱升参加会议,于是就和往常一样,召集众人商讨事情。

“这个陈有定,还真想做暴元的忠臣不成。”

冯国用率先开口说道,此时众人已经得知了常遇春的战报,对于这个陈有定杖打怀远军使者非常愤怒。

刘明远自然知道这个陈有定,在后世的历史上也是割据福建的诸侯,但是因为刘明远的出现,没有给陈有定太多的时间,于是这才让陈有定只在汀州落脚,后世陈有定可是控制整个福建的。

“他既然想要做鞑虏的忠臣,那就让他去做好了,有常将军在,他在汀州也折腾不了多久。”

刘明远随后说道,他知道陈有定虽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是此时也无法翻腾了,毕竟福建大部分已经被会怀远军攻占了,陈有定已经失去了做大的根基。

众人也纷纷点头,他们知道攻灭陈有定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随后刘明远接着说道:“我今天召集大家过来,是想商讨一下开科取士的事情。”

刘明远的话一出,顿时让在场的人一阵惊讶,随后陶安、李习等人就开始激动激起了,他们知道这可是一件大事,暴元已经中断科举近二十年了,天下士子入仕无门,此时怀远军开科取士,不仅是礼乐的恢复,也是为天下士子打开了一条入仕的通道,要知道这个消息公布出去,会让天下士子欢喜不已。

“丞相大义,在此李习替天下士子拜谢丞相。”

李习率先站了起来,然偶朝着刘明远深深地行了一礼,同时他身边的陶安和汪广洋、宋思贤也一同起身向刘明远行礼。

刘明远立刻说道:“几位客气了,这乃是人心所向,怀远军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大业,开科取士,恢复科举,乃是必然之势,至于科举之事,还要劳烦诸位才是。”

“愿听丞相吩咐。”

听到刘明远的话之后,李习随后说道。

刘明远也下定决心开科取士了,但是这样不代表以后怀远军的官员全部都是科举产生,这也不现实,就在是宋代科举最盛行的时候,科举入仕的官员也就占一半左右,这还是在太平时期。

此时怀远军正在征战四方,正是大量用人之时,所以依然会重用名士士族,刘明远知道这次科举意义更大一些。

第109章 外部世界

刘明远在行省的会议上决定开科取士,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中华大地,暴元统治之下已经中断了二十年的科举重新开始了,这让天下士子顿时大为欢喜,纷纷涌入怀远军治下。

而且开科取士的还是刘明远,怀远军仁义,刘明远礼贤下士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最重要的是怀远军兵强马壮,治下一片繁盛。

这才是士子们争相涌入的原因,如果换做是刘福通,或者是陈友谅之辈准备科举,这些人虽然名气也不小,但是毕竟在世人眼中多了一些草莽之辈,和刘明远的礼贤下士无法相比。

同时刘明远拜入名士朱升门下,成为朱升的弟子,也令江浙一带的士子们大为欢喜,他们看到的刘明远重视文人士子的举动,一时间金陵城欢喜一片,各地的士子纷纷涌入金陵城。

虽然科举的具体测考原则还没有出来,但是天下士子知道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毕竟科举离不开他传统的模式。

刘明远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天下士子对科举的重视让刘明远大为惊讶,此时他才理解朱升为什么极力让刘明远恢复科举了,这是赢得天下士子支持最重要的手段。

而且科举对于很多文人来说意义重大,如果是科举出身,在以后的仕途上也会高人一等,同时也是学识和地位的象征。

在唐宋时期,就是科举出来的县令,遇上了不是科举出来的知府,心中也高他一等,而且在唐宋重视科举的年代,不是科举出来的官员,就是职位在高,心中对于这些科举取士之人也充满敬重。

因为你一旦科举高中,不仅是身份学识的象征,在这之后,会得到大量学子的拥护和喜爱,很多学子在参加科举之前都会拜访这些前辈,渐渐地就积攒起来名声和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