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215(1/2)

可能

只要两个肩膀扛颗脑袋都看得明白,杜甫是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要权势没权势,要才学没才学,要不然的话,怎能不闻杜甫之名

然而,让群臣想不到的是,只见李昌国快步来到杜甫身前,身子一躬,成九十度,冲杜甫见礼,道:“李昌国见过杜甫”

“啊”群臣个个撞鬼、遇邪的表情。

名重天下的李昌国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冲杜甫见礼,而且身段放得很低,身子都躬成九十度了,这是极为恭敬。

要不是他们亲眼见到,要是有人向他说这是真的,他们一定会扇人大耳光。

“你不可,不可,万万不可。”杜甫大出意外,愣了半天,这才反应过来,这是真的,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说话,才高八斗的诗圣竟然结巴了。

杜甫这些年困居长安,四处托门子,却是处处碰壁,遭人白眼,被人冷嘲热讽。依他想来,李昌国能见他,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哪里想得到,李昌国竟然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他,对他极为恭敬。

“使得,使得。”李昌国的声音很高,心里一个劲的吼:“诗圣啊诗圣,我终于见到你老人家了。你老人很忙,终于有空闲到我家来了。”

不需要想,任何一个现代人见到诗圣杜甫,都会如同李昌国这般激动。要是不激动,证明你不配为华夏子孙。

杜甫眼圈一红,差点掉泪。杜甫才高八斗,名垂千古的诗圣,这些年四处奔走,却是求告无门,受尽了冷眼、讥刺,李昌国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他,他哪能不激动的。

“这个”李昌国很无语,诗圣竟然掉泪了,忙转移话题,道:“这两个是”

“这是高适,这是岑参。”杜甫忙为李昌国引介。

“牛人啊牛人唐朝的牛人真多”李昌国的眼珠子差点砸在地上。

s:今天停电了,下一章会更新得很晚。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王忠嗣回京

\\网第六十一章王忠嗣回京

高适、岑参是唐朝着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边塞诗人

提到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李白杜甫这两人,因为他们是诗仙诗圣然而,提到边塞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高适、岑参,而不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固然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座丰碑,让后人景仰,然而在边塞诗上,人们多的是推崇高适和岑参

高适和岑参的名头虽然不如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他们竟然与杜甫一道前来,李昌国还真的想不到,很是惊讶,很是欢喜

这样的人,来得越多,李昌国越是欢喜,忙抱拳行礼道:“见过二位”

“高适见过李将军”

“岑参见过李将军”

二人心想能得李昌国如此看重,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李昌国的身份地位权势,远远比他们要高重要的是,李昌国名重天下,能得李昌国看中,那是积了八辈子的福

“三位,请”李昌国侧身肃客

“李将军,请”杜甫、高适、岑参三人大是欢喜,就要随着李昌国进府

“李将军,留步”有大臣忙叫道

“哦你有何事”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李将军,我有一事不明我们是朝廷的官员,前来李将军府上求见,李将军不见我们也就罢了,为何要求这三个读书人呢”这个大臣一挺胸膛,冲杜甫一裂嘴角道:“如此酸儒,有何好见的”

“是呀”这话说到群臣心里去了,齐声附和

这是狗眼看人低,太伤人面子了就是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气,何况是诗圣了,脸色一变,就要发作,却给李昌国挥手拦住

“我要见谁,用得着你来管”李昌国脸一沉,沉声喝道声音低沉如同闷雷,很有威势很是惊人

“李将军,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好奇,好奇”这个大臣忙陪着笑脸解释

李昌国望重天下,身份地位权势远远高出他,若是惹得李昌国大怒,有他好果子吃的这个大臣忙陪罪道:“还请李将军见谅”

“你说他是酸儒,你哪只眼看见他象酸儒”李昌国指着杜甫,对这个大臣质问

“这个怎么看怎么象酸儒啊”这个大臣对杜甫是极为不屑,虽然惧怕李昌国,仍是嘴硬

杜甫眉头一拧,很是气愤他这些年四处奔走,这种事情遇得多了,却未有如此下这般,当着这么多人侮辱他的

“你听过一句话吗英雄亦有落魄时”李昌国眼中精光暴射,打量着这个大臣问道:“就算是姜太公,七十为相在七十以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那是何等的凄凉韩信不能糊口,只得依漂母而食,受尽胯下之辱,一旦得势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本是北地一铁匠,不能办衣食一旦追随太宗皇上,功震天下”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日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作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铭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

“就是你们看上眼的酸儒写的”李昌国冷哼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