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269(2/2)

因为中国政治是先有权。后有财,国家一个政策下来,再是平凡的人,也可以一夜暴富。皇商舒烨稷就是典型,一个王府下人都不如的帮闲,现在已经是蒙古巴音汗,迎娶林丹汗遗孀,封地三百里。

所以,如果提前就有针对性的救济一些有才华、有前途地年轻人,将来的回报是无法衡量地。

洪承畴恰恰是老沈头的众多投资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内阁成员,位高权重,不论是文名还是武名,都是这个时代里的佼佼者。

所以老沈头,开始收租子了。

山陕新制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小业主经济。

不论是孙传庭,还是洪承畴,他们对人民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因为他们年少时,家里都一贫如洗,所以当他们成功之后,当他们足以影响国家政策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黎民百姓积累家资。也就是钱谦益总结的为民置产。

所以西安府尹孙传庭,严密杜绝了豪门大户。所有在山陕开矿地人,都最多只能开三个坊,并且每个行当,只能开一个作坊。

也就是说,在山西和陕西境内,您再有钱,也只能开三家店。

很难说这样的小业主经济,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地,那就是在刚刚经历过战乱、饥荒的山陕大地上,抚平民众内心创伤的唯一良药,就是鼓励小业主经济。

小业主是不敢不善良地,如果敢欺凌佣工,或者使用童工,就是一镇的镇长,都有权利查没家产。更何况小本生意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

但这样一来,山陕新制惹怒的群体,就多了起来,首先就是曾经以舒烨稷为首的晋商系,舒稷隐退后,国内生意就全下放给原有晋商集团了,但因为制造业、工矿业被孙传庭限制的太死,使得晋商集团就只能通过商品流通来赚钱了。虽说利润也不少,但都是辛苦钱,谁不想每天三饱三倒之后,管家捧着一堆帐表过来:

“老爷,今天又收了三千两的租子”

可现实是残酷的,更加残酷的是,孙传庭的政策,让你一天累的舌头掉到鞋面上,也剩不下多少钱财。晋商集团,能不急嘛

孙传庭接下来得罪的,就是晋王、代王这样的藩王了,作为皇亲,在玉牒新制出台之后,国家为了补偿皇亲放弃特权,曾经发放了大量的金钱,并且送了六项宗业来给他们糊口。但人有钱之后,必然要想着投资出去,宗人们原本想用这些钱多买点山头开矿,但对不起,一样只能一个,多了不卖。

这下子,打倒孙传庭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

回到老沈头的身上,他让自己的儿子,改名换姓的置办了一些超标企业,但前两天接到通知,所有山陕地区内的乡绅,都要接受场检吏的核查,眼瞧着沈家就要暴露了,老沈头万般无奈的想到了洪承畴。

第十一卷:第十五章:逻辑问题

老沈头儿带着一个小厮,一个小姑娘来到北京城的时的叶子,才刚刚被秋风染上一圈金黄,天空湛蓝,阳光温暖。

沈力到京,这本身就昭示着奇迹只能被人类所创造。因为老沈今年七十八了,您算啊,洪承畴都快五十了,从少年起就接济他的老沈头儿得多大岁数

为了自己满堂儿孙的幸福生活,老沈头颤巍巍的来到了洪承畴的寓所。

“啊呦”洪安伯惊喜的声音,响起在幽深的巷子中,

“这不是沈老爷嘛您这大老远的,怎么过来的啊”

“呵呵,就这么,呃,坐着驴车来喽”

“快请进,快请进,我们家老夫人前些日子还念叨您来着,您说这得多巧啊”

“”

洪老夫人是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含辛茹苦的把洪承畴拉扯大,现如今儿子位极人臣,老夫人却从来没放松对儿子的要求,洪承畴至今清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老母亲的明辨是非。

但眼见当年洪家的恩人沈老爷子亲自过来,老夫人心中也很清楚,不是遇到难事儿,谁会这么拼命

“沈老爷,有事儿就让孩子们带个话嘛,您老这又是何苦”

“呵呵,”沈力和老夫人知交多年,互相之间,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话到嘴边,却变成另外的样子。

“早年经商,就常年跑外,都养成习惯了,现在老喽,但就是在家里头待不住。索性出来走动走动。呃,怎么没见到相爷夫人呢”

“哦,皇上开办女学,诏令命妇官属,可以入女学教授,今天轮到她去。”

“呦,女学堂的事情,我们都听说了,是教公主们念书吧”

“嗤,什么念书。她自己都认不了几个字,进去教女红去了。”

“那也是公主的师傅啊,风光的紧哦”

“师傅跟师傅可不一样,您老才是真正的师尊呢”

“不敢当,不敢当。呃”

“沈老爷,您就直说吧,究竟什么事情啊”

“也没什么,”老沈头面对老夫人地发问,依旧没明说:

“听说相爷这边,一直不是很宽裕。朝服都补了又补的,我这边听着心疼。特意送点儿贩货剩下来的布料,老夫人还是收下吧”

“”

老夫人没收,虽说她很想收下

她们家是苦出身,从洪承畴幼年时代起,母子二人就盼着可以科举扬名,不再过朝不保夕的生活。现如今儿子成为内阁成员,几乎达到了这个时代文人的最高位置。老太太对这一切都是非常珍惜的,表现在公事上,就是对儿子严格要求,宁肯让儿子大冬天的去钓鱼。也绝不允许收受封仪。

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就是极端爱惜儿子的朝服。但没办法,朝服对于洪家来说,确实太金贵。也太容易破损了。

洪大娘帮儿子缝补朝服长达三年之久,期间,老太太怀疑过给他们家洗衣服的老丁。但老丁一个职业裁缝出身的洗衣工,手法是非常巧妙地。这次拆松,下次就立刻重新缝补结实喽。还时常提出专业的建议,例如把补子后面的好绸缎,剪裁下来挪到别的地方,补子后面则用粗布代替。

不论老丁是真情还是假意,真的是叫人寻不到破绽。

但就像在一棵树上反复钉钉子,拔出来,钉回去,再拔出来,时间久了,再好的树种也都得糟。

当洪老夫人再没办法补丁朝服的时候,也就只好出去购买绸缎。可偏偏女学召开,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