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263(2/2)

历朝历代的政权,在日常的军队管理上。都是以不造反为底线的为了避免武将做大,古人摸索出两个方法:

首先就是世袭军制。即便往400,军队世袭,都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东、西方政权。

世袭军制的好处:一个家族不可能百分百都想造反,只要有一个人想好好的活下去,这个家族地造反行动就容易走漏风声。豆豆亲手将父母兄长送上不归路,原因恰恰在这里。

除了世袭军制,就是监军制度了,而且监军系统往往是文官出身。同样是上下五千年的普世原则,往后就是800。监军制度也会持续下去,只不过换个叫法而已:指导员政委宪兵纪律委员会耸肩,谁知道呢

但这两种制度的弊端非常明显,首先就是民间尚武精神的流逝。文臣和武将之间的阶层差异,注定了这个方法会造成这样一个现实:军人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四年的时间。从上士变成上尉的,最多两成20左右。

这还是战争期间,和平期间的提升完全是熬年头,所以逐渐的,大家就都想走科举路线了。

随便来个军事理论的研究者,就可以对军分区司令一级地长官指手画脚,如果这小子是军户出身,司令员真敢一枪崩了他,但没得法子,人家是国家空降过来的特派员,谁也惹不起。混吧

这就是和平年代里,中、高级将领地处事原则,那些身处最底层的军户家庭,更是会不学无术,混吃等死,因为军户世袭制度,使得军界中人无需通过科考这种竞争性选拔系统,就可以直接拥有铁饭碗。又因为监军、督师、巡抚这样的职务,永远不会让军人担当,所以整个军界的上进心,也就越来越差。

反正只要不造反,您国家就得养着俺们,何乐而不为之

仁宣之后,军户出身的将领,有近八成的文盲,如此严峻的事实,恰恰是世袭军制和监军制度所造成的。

高级军事指挥人才断档基层官兵的个人素质过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战斗力高低还是小事,关键是另外两个衍生恶果:

优秀军事人才不得善终;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群鸭子当中,忽然出现了天鹅,那这个天鹅一定会被做成标本,美轮美奂,却属于夭折。

石亨、戚继光、李成梁,都是这种情况。高级将领很难得到善终,这他娘地该找谁说理去

于谦时代,参与京师保卫战的石亨将军,如果当时战死沙场,理应成为民族英雄并且由于战事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的历史地位甚至有望超过岳飞。

但很可惜啊,活下来的石亨父子,先参与了夺门之变,后来又闹了个紫荆关谋国,自身修养实在不高,最终身败名裂不说,还被满门抄了斩。

同样道理,国内地尚武精神消散,大家对军事上的理解都差不多,既然差不多,自然谁也不惧谁,内讧搞得有声有色。但外战时就不同了,你以为人家想吊后场,其实人家是在中路渗透,越打越没信心,也就勇于内战而怯于外战了。

大明以水师立国,却险些因军事而衰败,终极原因,就在于军队的断层管理。

如何既提高武将地参政程度,又保证国家对军队的领导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军队整体的素质和战斗力呢

小朱做过几种尝试,但都不是很满意:通过武学集中培养中低层将领;宁肯默认空饷这个事实也要发满饷、过节费;赐予各部队专门的番号;勒紧裤腰带也要强行研发新式武器;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以消耗这些人旺盛的精力。

但铜钱两面,整整十六年地拔苗助长。使得整个军界跳跃式提升之后,军人违规事件,依旧层出不穷。尤其以吴三桂为最高代表的屡次矫诏,都是基于军人素质提高之后,政治地位却原地踏步的矛盾所致。

百战老兵养不起,放不得,那自然要改革喽。于是参谋总部这个新兴事物,也就应运而生。

杨嗣昌说的没错,这就相当于武内阁。

文内阁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对国家进行管理;那顾名思义。武内阁的职责,就是协助皇帝,管理军队。

以前像孙承宗这样的大师,不仅是文内阁成员,其实也形式上组成了武内阁。但仍没有摆脱文官掌兵的印记。

现在借机将吴三桂、周定方这样的军中翘楚,上调组成武内阁之后,同九卿入阁不再兼实职部堂的性质一样,他们拥有对军队处置地一切权力,却没有了指挥一线的实权。

所以小朱是一定要施行这个新法的,面对贺逢圣和杨嗣昌。小朱艰难的组织了一大段的演讲,详细分析了利弊:

“前已言。十六载御极,重奖非重罚,用恩不用威,然授之以财,而一国之财终有涯。善十里之驹而逞百里之欲,则忿怨将生。而专设礼教、律令绳之,仅止器物

立竿未必见影。概法不能尽用矣。是当先定大旨,故救弊之首要在于分而治之”

“君上所言,微臣领教”

“吾皇所言。臣茅塞顿开概为术业有所专,乃有所成,其理著焉。然武内阁之设,恍若都督府之上设一帅案。久之必政令威严,执掌者,无人能制。当再行细分。令其所执,小而不全。非如此,不能兴创造之利,除分配之弊尔”

“这个嘛先生可有腹稿”

“”

唉,小朱还是头一次说了这么多的之乎者也,可见这小子之前下的功夫有多深,但很可惜的是,两位内阁大臣很是不给面子。

贺逢圣干巴巴的一句领教,显然并不是很高兴。老贺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传统地好官,例来主张革除弊政,当以忠君为先,清理吏治,务必禁欲为要,喜好点滴改良,吝啬根本变革。

所以贺逢圣一方面属于默默无闻的执行者,一方面又很排斥一天一个新法出台。做为一个传统地内阁首辅,他也只能回答领教二字。

杨嗣昌就不同了,这小子是个古文专家,小朱的口才练的再好,也被他一下子看透了根本:分权制衡。

不仅军队要分权,文内阁和武内阁的分立,不也是分权的形式吗所以杨嗣昌开始扛着红旗反红旗。

既然天子希望分权,以文人治国,用武人理兵,可以,专业对口嘛但是,文内阁称相,武内阁称帅,您总不能任由帅令做大吧,干脆,仿造六部的建设,在参谋总部之下,多设几个分部吧。

看明白杨嗣昌的整个考量了吗武内阁的设立是无可挽回的,但为了弥补文官丢掉军权的缺憾,参谋总部下面必须进行细化:

参谋总部下设七个分部,因为从现在地级别上看,三字部等同于大司,所以下属分部就只能叫做局。按照不同职能,可以看成是:训练、装备、后勤、都督、研发、赏罚、情报七个局。

其中装备局、研发局,由兵部、工部、科学院、军界四个方面的人员组成;训练局、赏罚局、情报局,由兵部、礼部、吏部、御史台、军界五个方面组成;后勤局是兵部、户部、军界;都督局则一水的由军界人员担任。

这么安排之后,虽然武内阁将直接听令于皇帝,对军队进行领导,但下属各个事务性工作局,都与六部众卿保持了紧密联络,军界并没有完全摆脱文官们审慎的目光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