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412(1/2)

疏请罪,更见诚恳。如今叛寇猖獗,总理革任,以辅臣才识过人,办此事应付裕如,可星驰往代,速荡妖氛,救民于水火。凯旋之日,优叙隆酬。”不容杨嗣昌有任何商量和推托的余地。

崇祯皇帝既不经过阁、部会议,又不同本人商量,就由中旨任命内阁辅臣去前线督师,这使得朝臣们和杨嗣昌本人都感到有些意外。但杨嗣昌几年来受皇帝的知遇之恩,一直充满了感激涕零之情,目前皇帝需要他出朝督军,以挽救国家的危难,他也只能竭尽全力,为皇帝效犬马之劳。

而辅臣到前线督师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有关衙门连忙办理敕书、印信、仪礼、军需等各方面事宜,并议定,杨嗣昌以礼部兼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出任督师,一般人就称作“督师部阁”或是“督师枢辅”枢指枢臣,即兵部尚书。

在即将启行前,崇祯皇帝于九月初四日再次召见杨嗣昌,对他特别指示:“张献忠曾惊祖陵,决不可赦,其余剿抚互用。”其实挖了凤阳祖陵的不见得是张献忠部,而且崇祯皇帝自己也同意过对其招抚,这样说不过是确定一个原则,重点打击张献忠,对农民军其他各部可以区别对待。他还亲笔写了一首诗赐给杨嗣昌,作为临别的勉励:

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在这诗中,崇祯皇帝用了好几个典故。盐和梅是古代两种主要的调味品,商代高宗任命傅说为相,说他好像烹饪中的盐和梅一般重要,后人就以盐梅指代宰相。干是盾,盾牌和城池是古代的主要防御设施,用来比作捍卫国家的将领。

而细柳营则是汉代名将周亚夫的营盘,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起过重要作用。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很少给其他朝臣赐过诗,这一次不但御笔亲题,而且把杨嗣昌比作贤相、良将,寄予的重望溢于言表。杨嗣昌不但感恩戴德,而且深为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宠信自豪。他出京之后就以御笔赐诗为标榜,竖起了“盐梅上将”的大旗,所部亲标也直称“上将营”,真是八面威风。

明朝的剿匪战事正式进入了杨嗣昌时代。

第七百零八章坎坷均州行

今天的吴世恭相当高兴,因为他总算是放下了一个心病。因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周巡的西征军终于顺利地占据了均州。

此次西征可谓是波折不断。按道理来说,汝宁军对此次西征也是相当重视,派出了军队三号人物周巡指挥不算,还内用密探引诱,外有一万五千大军。

要知道,汝宁军的规矩向来就是出征就发双饷的,再加上收买王光恩他们的费用、后勤粮草的供应,占据均州的土地已经弥补不了这次西征的耗费了。之所以汝宁军会如此不计成本地去做,就是想要在自己总战略的施行上开个好头。

可是汝宁军刚与河南总兵张任学的部队汇合,两军就发生了磕碰。想想看:张任学这个总兵才有七千人,而汝宁军却有一万五千多,这到底是听谁的指挥张任学部队里的那些武官心中哪儿会舒服呢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反正最多是一同行军、各自打仗,自己顾自己而已。可是接着张任学部队的士兵却发现:两军的待遇相差也太悬殊了一点。

光看饮食吧一方每天两餐,一方一天三顿;一方是杂粮对付个半饱,一方每顿都有荤腥。更不用说装备、马匹、车辆和服装的差距了。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于是张任学这些武官心理就失衡了。

还有一点,汝宁军的主副帅的官衔也太低了一些。赵德功是个千户,周巡是个千总,而张任学的部队中,超过这俩人官衔的武官起码有十几位。

不过这也是汝宁军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汝宁军中,除了吴世恭是个总兵以外,其他武官的官衔都低得厉害。因为当时授予吴世恭总兵官以后。接着就发生了钦差刺杀事件,虽然在这以后,朝廷和汝宁军都克制住了自己没让形势恶化,可是朝廷也不会再有兴趣给汝宁军的这些军官提升官衔了。

所以在汝宁军中,军官的朝廷官衔根本体现不了本人的实际官位,往往一位把总就成为了一名团长,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协副统领的。所以才会发生血岭战役中,黄定这个把总可以代替指挥的现象。

而黄定的把总获得也很取巧,那是吴世恭为了让自己的军官在郑芝龙那里获得重视,特意给予水师陆战团提高朝廷官衔的。要不然。按黄定的资历连总旗都不可能获得。

而且汝宁军中也有官职倒挂的。比如陶辛这个镇,镇统领陶辛是千总,而副统领刘国能则是守备。所以说,汝宁军内部一直只看自己军中官职高低的,根本不会去比较朝廷的官衔。

可是这一情况张任学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看着官衔这么悬殊,就想要仗势欺人了。并且还鼓动手下的兵丁偷盗汝宁军的辎重。

可是汝宁军实际主帅周巡是什么人他当年就是在京城就横行霸道惯了的。除了被吴世恭揍了一顿以外,这辈子就没服过什么人。而且在这些年,周巡作为汝宁军在南阳、汝州的最高统帅,连当地的知府、知州见了周巡都客客气气的,更不用说知县了,因此。哪里会把张任学这个“小小”的总兵放在眼里,所以周巡的应对就是两个字强硬。

可这么一来,两军就摩擦不断了。要不是张任学头脑还未糊涂,想着将要面对农民军这个外敌。强行压住了自己的部队,说不定两军就要火并,先来一场自相残杀了。

接着就是不断地克制、妥协。好不容易等到两军克制冲动,正式启程,可罗猴山惨败的消息传过来了。

于是两军对接下来的行动又产生了巨大的放弃。

张任学因为左良玉的惨败,农民军势大,就要暂时按兵不动,要等到其他各路明军汇拢以后才肯出兵。

而周巡却要急着要赶赴均州。他生怕农民军势大以后,王光恩他们也接着造反,那么汝宁军占据均州的行动将要多费不少手脚。

不过这时候的周巡也不敢自断了。毕竟这次汝宁军的出兵是以总兵张任学的调令为理由的,如果汝宁军现在单独出兵占据均州,那以后又该怎么向朝廷解释呢于是周巡就急报汝宁,让吴世恭决断下一步的行动。

吴世恭突闻变化,也相当重视,立刻集合文武商议。商议到最后,决定还是出兵,就是孤军奋战也在所不惜。反正汝宁军的战斗力也在那里,农民军根本啃不动,而且离汝宁也近,能够很快增援,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让周巡出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