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节阅读 69(1/2)

,也就是后金军队四分之一的兵力后金军队是有八个旗的兵力牢牢地看住毛文龙的军队。

而在皇太极的西面,有着具有成为另一个成吉思汗美梦的林丹汗。

虽然在哈赤的时期,后金军队就不断地打击和拉拢蒙古部落。但是,作为整个蒙古部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林丹汗的影响力也是极其巨大的。

一山容不下二虎,一个草原也是如此。林丹汗和他的察哈尔部落屡次三番地和后金发生了战斗。虽然后金军队屡屡获胜,但是也被林丹汗的蒙古军队搞得不厌其烦。

就在崇祯元年的二月,皇太极派出了后金军队向支持林丹汗的蒙古部落发动了猛烈地进攻。虽然获得大胜,但是,林丹汗的元气并没有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皇太极就准备在秋季,向林丹汗再一次发动进攻。

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在左右两侧都有敌军的情况下,现在的后金军队根本就没有能力,也不敢向明朝内地发动进攻。

从上面所说的,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在崇祯刚即位的时候,明朝的局势根本就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应该说,明朝整个朝廷,手中还握有着满把好牌。只要明朝的朝廷按部就班地把问题一个个解决掉,其实明朝的局势还是很稳定的。

所以,在这里也要纠正一个错误的看法:崇祯皇帝是接下了前面几位皇帝留下的烂摊子,虽然他十分勤政,但是最后还是无奈地亡了国。

当然,明朝的亡国也不能够怪到崇祯皇帝一个人身上。但是,作为当时的明朝皇帝,他是肯定要负最主要的责任的。

因此在最后,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京城。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了一位众望所归的大臣。

在之后没几个月,崇祯皇帝就和这位大臣进行了一番交谈。而就是这次普普通通的交谈,却对明朝以后的局势,尤其是辽东关外的局势,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这次交谈就是崇祯皇帝和袁崇焕进行的的平台召见。

第一百一十一章平台召见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即位半年多了。他已经过了刚即位时的兴奋期。又因为崇祯皇帝秋风扫落叶般的清除了魏忠贤一党,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是完全掌管了朝政。他也是信心百倍地想干一番大事,成为尧舜之君。

崇祯皇帝对传位给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和天启皇帝之间的兄弟感情相当的好。要不然,天启皇帝也不会在当时的信王成年以后,不把他赶到地方上去就藩,而把他留在京城。也不会后来很爽快地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崇祯皇帝。

不过很奇怪的是,明朝所有的皇帝,对自己家人的感情都十分得深厚,一点儿也没有体现出“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的含义。甚至有的皇帝还是“气管炎”妻管严。更夸张的是,有些皇帝还把服侍自己的太监,当成了亲人来看待。这也是造成明朝宦官横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另一方面,崇祯皇帝又从心底里,对天启皇帝的所作所为是深恶痛绝。所以,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他就要杀掉魏忠贤;天启皇帝做木匠,不理朝政,崇祯皇帝就要勤理朝政;天启皇帝派出太监去征收商税和矿税,崇祯皇帝就要召回这些太监,取消商税和矿税。

可是崇祯皇帝不知道,他所作的这些事,都是他从小从教他读书的那些文官嘴里听来的。

这些文官教得对不对呢从道理上来讲,都对。而且他们教授崇祯皇帝的大部分做法,也绝对是正确的行为。

但是,这些文官教授给崇祯皇帝的内容中,是夹带着自己的一部分私货的。因为这些文官的背后,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团的。这些利益集团当然要通过这些文官来反映出自己政治上的诉求。而国家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是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而不利于整个国家的。比如说是商税和矿税的征收。

没有政治经验的崇祯皇帝并不知道,有些事虽然要在天下万民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但完全可以说一套,做一套的。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发现前面的几任皇帝确实遗留下来很多问题,他即位以后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可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需要钱。而这时候的明朝朝廷的财政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可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而那些文官提出的政策,不仅不开源,而且要把已经开源的水管龙头关小,甚至关死。

而崇祯皇帝因为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又因为身边没有同样熟悉政务,也同样知道这些文官猫腻动作的宦官们的提醒,崇祯皇帝竟然傻乎乎地批准了这些政策。

为什么这些宦官不提醒呢因为他们看到了魏忠贤的下场后,不敢啊这也体现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的恶果来。

那开源那条路既然走不通,那只有走节流这条路了。

当时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军费,占明朝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军费开支中,辽东的军费开支又占整个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辽东的军费开支,几乎是年年递增。在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军队在辽东,是处于防御的劣势中,为了抵御后金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明朝朝廷花了大笔的钱粮,以及派遣了一部分军队来加强辽东军队的实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辽东建造了大量的堡垒。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可是,就算是这样,辽东的局势依然没有什么好转。对于明朝朝廷的财政来说,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无底洞了。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就想:集合全国的财力,砸锅卖铁,凑集一大笔军费。再往辽东派遣一名名将明朝因为都是文官领军,所以这个名将也一定会是文官。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辽东局势彻底扭转过来。甚至完全消灭后金军队。

如果那样的话,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前面这几年,那明朝整个财政问题,将完全活了起来。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想法是正确的,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个政策的实行,使得旱灾以后救灾的钱粮得到了大大地压缩。因此,现在在陕北的农民造反队伍,从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个陕西省。

也不说这些题外话了。那现在应该派哪一位文官主持辽东的军务呢当时,众望所归的大臣只有两名:孙承宗和袁崇焕。

但是因为当时的孙承宗年龄已经很大了,更因为孙承宗曾经是天启皇帝的老师,鉴于崇祯皇帝对于天启皇帝那复杂的感情。所以,崇祯皇帝打心眼里不愿意派出孙承宗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