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6节(1/2)

“这段历史我还清楚,根据文史抄本中的记载,穆天子当时征伐的东南地区,从地理位置来区分的话,应该属于红山文化的范围,不过红山文化的区域靠近辽西,周穆王接触到的很有可能是红山文化居民迁徙的分支。”傅瑾风点点头。

“对,周穆王得到的那块玉石正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宫爵说。

“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玉猪龙,是最早的双翅龙纹,应该是传说中的应龙,可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傅瑾风从旁边书架上拿出两本书,翻开后找到周朝的旗帜图案和一枚玉猪龙的图案。“周朝的旗帜是黑白相间的龙,居然和玉猪龙上的龙纹相似,只是没有双翅,很明显是应龙的简化图案,为什么周朝会用应龙当旗帜呢?”

傅瑾风问出这话,我们顿时相互对视,很显然朱七并没有向傅瑾风提及月宫九龙舫的事,我猜想朱七并非是有意想要隐瞒,应该是不想把傅瑾风牵扯进来。

“傅老,这不是应龙,这是羽龙。”叶知秋试探的指着书中插图说。

“羽龙!”傅瑾风顿时大吃一惊,嘴角蠕动了半天。“难,难道周朝的旗帜和,和月宫九龙舫有关?!”

“您也知道那艘船?”宫爵漫不经心问。

“我搞文史研究的,一辈子都很严谨,对于月宫九龙舫多少还是有些耳闻,但从来没有相信过,我认为那不过是好事之徒杜撰出来的荒谬。”

“傅老,月宫九龙舫并非是无稽之谈,那艘船真的存在,而且七爷就是那艘船上人的后裔。”叶知秋不慌不忙说。“您说的没错,月宫九龙舫和周朝的旗帜有关,乃至再往前追溯,整个华夏的远古历史都和那艘船有关。”

“……”傅瑾风目瞪口呆,惊愕的摇头。“不,不可能,如果真有月宫九龙舫,为什么,为什么七哥没有告诉我。”

“七叔不告诉你,其实原因很简单,连他自己都没有把握能找到,何必让你知道一个没有留下丝毫线索的传闻,即便后来七叔知道月宫九龙舫的存在,他就更不会告诉你了。”叶九卿说。

“为什么?”傅瑾风一脸疑惑。

“你是搞文史研究的,而且还是这方面的权威翘楚,你可知道,一旦月宫九龙舫被证实的话,就意味着你之前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错的,那艘船的存在足以颠覆华夏远古的所有历史。”叶九卿心平气和回答。“七叔和你是莫逆之交,他又怎么忍心告诉你这个事实。”

“颠覆华夏远古历史?!”傅瑾风震惊无比,来回看看我们。“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一时半会哪儿能说的清楚。”

傅瑾风严谨同样也古板,他如果不搞清楚真相,一定会追问到底,我只能尽量用简短的话语告诉他,如果没有月宫九龙舫的出现,发生在远古的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结果会被直接改变。

问鼎中原的就应该是蚩尤,然后就是大禹,如果不是月宫九龙舫提供了九州全貌土地,恐怕华夏一族在史前洪水中就该消亡,直到最近的春秋战国,齐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为霸主,也全然是那艘船的缘故,若是月宫九龙舫有心扶持,统一六国或许就是齐国。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的历史事件,都是被月宫九龙舫操控的结果,您如果认为这艘船的存在是荒谬的话,或许现在的一切都应该被改变才对。”宫爵说。

“这,这么说,我穷其一生心血去研究的一切都,都是错的……”傅瑾风目光呆滞。

“不是错的,而是您只能看到结果,而无法去触及过程,不惯是傅老您不行,任何人都无法去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叶知秋摇摇头声音柔和。“不过,七爷并没有骗您,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是真实的,从夏朝开始,月宫九龙舫对历史的影响并不大。”

“玉猪龙就是羽龙最早被雕刻出来的形状,而出处正是红山文化,我们之前已经推测过,月宫九龙舫最早就是和红山文化的居民接触,并且时间还不短,导致红山文化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制造水平。”薛心柔对傅瑾风说。

傅瑾风慢慢平复下来,毕竟是史学泰斗,从我们口中得知真相后虽然震惊无比,但是很快又整理好思绪。

“按照你们的说法,周朝的旗帜上出现羽龙倒是好理解,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以龙为华夏图腾,想必是受到羽龙的影响,黄帝之后是少昊,然后是蟜极,接下来一代代传承,黄帝叫姬轩辕,而周穆王叫姬满,这本能就是一脉相承的血亲,周室天子其实是黄帝的后裔。”

“对,黄帝以龙为图腾,流传到周朝在传承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羽龙变成了没有双翅的龙形。”宫爵说。

傅瑾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可玉猪龙就是最早的羽龙图案,周穆王为什么会说曾经看见过这样的图案呢?”

“因为周穆王在太庙中供奉的九州鼎上,看见过和玉块上一样的龙纹,这也是促使周穆王西征前往昆仑的直接原因。”我看着傅瑾风声音沉稳。“九州鼎传承三朝,上面的秘密被周穆王第一次发现,就是说,在周穆王时期九州鼎还是在的,我不相信周室会把传承三朝的国之重器沉于河水之中,如果想要找寻九州鼎的下落,就应该从周穆王发现羽龙的秘密开始,我怀疑九州鼎恐怕早就被周穆王藏匿!”

第697章 众说纷纭

“恐怕还不是穆天子藏匿九鼎那么简单。”傅瑾风合起手中的书说。

“傅老,关于九州鼎您有什么见解?”叶知秋问。

“两年前,七哥来找我,告诉我九鼎的真相,那时我才知道流传后世,被史学家熟悉的九鼎并非是原物,七哥希望我能在竹书纪年中找到关于九鼎下落线索。”傅瑾风不慌不忙点点头。“事实上,关于九州鼎我的确有些发现。”

“什么发现?”叶九卿问。

“鼎最开始出现的作用是古人用来烹煮的器物,后来衍生到用于祭祀,直到大禹铸九州鼎,鼎才被视为立国的重器。”傅瑾风缓缓告诉我们。“九州鼎虽然从夏朝开始传承,到东周末年一直被视为天下王权的象征,但是周朝历代天子采取的统治方法和前面朝代截然不同。”

“傅老,我听您课的时候,您也讲到过,在周朝之前,尧舜禹汤的时候,非常推崇道德,以德来评价人们的操行,统治者则以德来引领、规范人们的行为,盛德时国家就强大,失德时国家就衰败,如大禹因为治水的大德,受到世人的景仰,舜就把天下让给他,纣失德残暴不仁,诸侯就离心离德,就被大周灭亡了。”叶知秋说。

“可是周朝的开国皇帝文王和武王都是讲礼仪的,所以大周朝建立后奉行礼仪,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为此建立了一整套繁琐、复杂的礼仪制度。”傅瑾风点点头说。“这便有了直到现在也影响后世的周礼。”

“周朝以礼制国和九鼎有什么关系?”宫爵问。

傅瑾风不慌不忙继续说下去,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

周朝以礼制国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国家大典里最重要的就是祭司,而这里面对天、地、宗庙的祭司尤为重要和隆重。

傅瑾风说到这里,又拿出一本书,翻开一页上面是历代周天子籍谱,傅瑾风拿笔在周穆王处画了一条竖线,指着周穆王之前的周天子说。

“在这个时期内,周朝的祭司大典达到了空前的盛大,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但凡国之大祭,天子带百官入太庙,效仿黄帝三鼎祭天地人,用九州鼎来祭祀,祈求国泰民安,整个祭司大典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

“周穆王以后呢?”我问。

“这就是我一直奇怪的地方,周朝礼制健全而且繁多,又是立国之本,周穆王西征虽然是周室衰败的开始,但在当时周朝的国力还是很强盛,可离奇的是,周穆王之后周朝虽然也祭祀,并且规模浩大,但这其中却和之间有一处不同的地方。”

“什么不同?”薛心柔问。

“周朝祭祀大典都在太庙举行,并且九鼎是不可或缺的祭祀之物,周穆王之前,历代天子以九鼎祭祀天地宗庙,但这个礼制却在周穆王后消失。”

“没道理啊,周朝礼制都有明文规定,就连一举一动都有要求,不能违反和僭越,祭祀如此重要的国之大典,又怎么会出现遗漏。”薛心柔说。

“不是遗留,是在掩饰!”我若有所思说。

“史学家争论九鼎的下落,传闻中九鼎沉没于河水,但事实上,从周穆王之后就再没有关于九鼎的任何记载。”傅瑾风点点头心平气和说。“在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之说,意思是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史学家从这段记载中,推断出当时楚国的强盛,以及九鼎还在太庙等事,但在竹书纪年中,同样也记载过此事,可见楚庄王问鼎轻重的典故是真的,但是从这件事我却看出不同的观点。”

“楚庄王堂堂诸侯君王,既然问鼎轻重,可见楚庄王根本没有见过九鼎,周朝祭祀大典,诸侯王必须到场,从这段记载也能证实,周室后来的祭祀中,九州鼎就一直没有出现过,以至于诸侯王甚至不知道九鼎的样子和大小。”我声音平静。

“对,我也是这样推测的,楚庄王问鼎轻重是在东周,可从西周的周穆王开始,九州鼎就已经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傅瑾风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