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7节(1/2)

太子昭在治国三十二策后署名并非是自己,而是含括了朝廷上十五名官员以及民间二十三位能人异士,哪一条的哪一句话是这些人提出的,他都注明的很详细。

这些名字写在上面,大大降低了南晋王对太子昭的戒备之心。

虽然也有个别朝廷官员弹劾太子殿下结党专政,可是太子昭将每个参与的官员都列出来,也就算是过了明路了。

要说他结党,这些官员并非是为他做事,而是为整个南晋做事,要说他专政,这些策略只是经由他提出,最终决定权还在南晋王手上。

据说,治国三十二策几乎将各行各业都包括进去了,其只以农业为重,教育第二,紧接着是工、商、医、药等各方面。

也有人针对这三十二条治国策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最多的一条便是钱不够,这里头无论哪一项都是大投资,国库没钱。

可这个理由也被太子昭驳回了,他将整个篇幅的预算都列出来了,其中需要国库出钱的只占了十分之一不到,其余的一部分从太子府的私库出,一部分由栎阳侯府等贵族赞助,一部分则是动用造纸厂的收益进行投资。

提到造纸厂,如今由栎阳侯府掌管的这个工厂利润非常可观,纸张的价格在南晋卖的不高,但买的人却非常多。

销往北越后,纸张不无意外地得到了全体文人的认可,即使售价高,有条件的人家都愿意买。

北越国库虽然穷了,可北越贵族世家却一个个富的流油,花点钱买纸根本不需要犹豫。

第204章 三十二策

“太子殿下能说动贵族大臣们支持三十二策,真是令下官佩服,下官俸禄微薄,但也愿意拿出五十金,出一份力。”占少府站出来大声说。

他这话明着是支持太子昭,潜台词却是在说:太子殿下,您的本事真大,竟然能让贵族大臣们出钱,往常无论是打仗还是天灾,这些人可都把钱袋子捂的紧紧的,连大王都不能掏出一分一厘来。

还敢说您没有结党专政,谁信啊?

不少大臣低下头,不敢去看南晋王的表情,他们多多少少都出了点钱,不过却不是太子殿下说动的,而是他们家的后辈们游说的。

太子昭平静地说:“这还多亏了太子妃,他认识的青年才俊多,他们个个忠君爱国,愿意为南晋出钱出力,已经有十几位公子表示愿意外放地方,去开办私塾,免费教育平民子弟。”

此话一出,南晋王是惊讶了一番,“果真如此?”

谁都知道,这些贵族子弟从小锦衣玉食,最是不愿意去贫苦之地,更别说去免费办学了。

这简直超出了大家对贵族子弟的认识。

这样一来,各家各户捐点钱就不算什么了。

南晋王胸中自有抱负,这治国三十二策他当然也能看出很好,可是碍于没钱没人,想要完成难于登天。

没想到,太子竟然连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那显然这三十二条政策就不是空口说白话了。

“儿臣想请父王下一道旨意,招募民间的饱学之士,任命他们到各郡各城各县开班办学,这些人只需要许以最低微的官职,最微薄的俸禄,一定能让他们尽心尽力地教育下一代。”

民间其实并不缺有才学的人,这些人大部分终生怀才不遇,想一展身手的学子多数只会遗憾终老,只要能赐他们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他们一定非常乐意为朝廷效劳。

“殿下此举不妥啊,咱们南晋向来没有给平民百姓封官的,何况还是如此大批量的官员,长久下去,官员泛滥,怕是乱了朝纲。”

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看到这些政策实施,这其中必然会侵犯到部分人的利益。

“只是一个没有品级只得俸禄的小官而已,手中也没有实权,如何会乱了朝纲?”太子昭敢把这三十二条政策提出来,就有把握让大家通过。

这已经是他将唐越的手稿整理删除后得出的结果了,按照唐越最初的建议,朝廷应该给百姓丈量田地,按人口分田分山,降低税赋,并许以平民百姓参与官员竞选的权利。

说白了,唐越始终认为,朝廷的官员只从贵族子弟中推荐太不靠谱了,这部分人并不是全部都有真才实学,而且也大都不知民间疾苦,不容易为百姓办实事。

太子昭虽然赞同他的观点,但也知道这条建议不可能获取通过,就连七大国公都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事情。

贵族之所以为贵族,就是因为他们享有高高在上的权利,地位比平民高,如果打破了这层阶级,平民也能做官,那贵族还是贵族吗?

关于这三十二条政策的争论足足持续了一个月,每一条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提出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一个月后,已经有二十条政策通过,并且逐步开始执行,一张张皇榜贴出去以后,百姓们也沸腾了。

皇榜上说,未来三年内,农户种植粮食的粮种由朝廷统一贩售,他们只需要按照价格购买即可,每逢春耕秋收时节,政府会免费租借工具,这些工具由里长统一管理分配。

皇榜上说,未来三年内的税粮扣减一成,而每亩产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农户,朝廷会以双倍价格购其粮食作为粮种,若是民间有农户能改善粮种,朝廷将许以一定的奖励。

皇榜上说,从明年起,各郡县将开设公学,但凡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孩童皆可报名入学,每年只需缴纳五十斤粮食作为学费。

皇榜上说,朝廷将从民间征选教学先生,各群郡县本地户籍优先,只需要通过朝廷安排的统一测试,就可以在各公学任职。

教学先生享受国家发放俸禄,与亭长同品级,每年参与考核,连续三年评优者可酌情升任地方官职,连续三年评差者,剥夺其教学资格。

皇榜上说,各地的医者从即日起应到官府登记备案,统归太医署管理,每年九月,邺城将举办杏林大会,旨在交流医术,解决疑难杂症,由太子妃主持。

皇榜上说,朝廷鼓励商贸,即日起,取消商人不可穿着华服、出入不可乘轿的规定,若商户一年纳税超过百金者,可返还一成税收,若商户一年纳税超过五百金者,可返还两成税收,超过一千金者,可返还三成税收,若达万金者,可参与皇商竞选。

若为皇商,其后代子孙可经由推荐与考核入朝为官。

……

一张张皇榜贴出去,全国都沸腾了,百姓们发现,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都是受益者,这一条条,一项项,光是听着就让人激动。

“听说是太子殿下提出来的呢,为此朝廷上都吵翻天了,光是给那些教学先生发俸禄,就不知要多少银钱了。”

“我听说是太子妃先提出来看,太子殿下觉得甚好,才召集了官员和贤者讨论,最终形成了那治国三十二策。”

“真好啊,以后我家那小子也可以上学了,说不定将来还能当大官呢!”

“做梦吧,虽然可以上学识字,可公学只负责免费教三年,三年后是走是留一要看成绩,二也要教足够的束才行。”

“只要孩子成绩优异,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继续读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久久小说网 . www.txt998.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久久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